列夫·托尔斯泰的大地崇拜情结及其信仰危机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kham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长期生活在宗法制乡村的贵族作家,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俄罗斯那广袤无垠的土地不但给作家提供着丰富的物质资源,也提供着丰富的精神资源,这里的精神资源不但包括风俗人情、伦理道德、行为规范,还应包括人的情感寄托和终极关怀,因而大地崇拜中的“大地”不再是物质上或物理意义上的“土地”,而是具有了形而上色彩的理想世界。总的来看,托尔斯泰对大地崇拜的主要内涵是人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原始崇拜是人和自然之间所建立的一种神秘关系,是人还没有完全脱离自然,还要依附于自然,离不开自然这根脐带的标志。关于“大地崇拜情结”弗雷泽在《金枝》中谈道了“阿多尼斯的神话”,把大地看作是一位“男神”,他主宰着大地。在林惠祥的《文学人类学教程》一书中,大地被看作是一种“地母”,生养万物。在这里不管把大地想象成“男神”还是“地母”,都体现着农耕时代对大地的崇拜,并且这种崇拜成了一种情结“遗传”下来。对于这种现象,用黑格尔的艺术理论来讲,人和自然的关系还处在一种象征型关系,属于一种自然宗教。在这种情况下大地不但是人的信仰对象,也是人存在的价值尺度,落实到社会制度层面就是宗法制度,它是古典形态的,前现代的。尽管这种状况带有原始的泛神论色彩,但由于能够形象地反映事物,因此,这无形中增强了作品的审美性。由于托尔斯泰毕竟是一个已经文明化了的现代人,因此在上述基础上又可以引申出两层内涵:一层意思是托尔斯泰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把自然看作是人性解放的手段。自然的解放也就意味着人性的解放,在思想观念上往往意味着人的觉醒和人的个性解放,尽管以自然的名义,但人和自然开始产生分裂,落实到政治制度层面上,就是对自由和民主的提倡。这一点托尔斯泰是以开拓人的主体世界来体现的。二层意思是进入现代社会,托尔斯泰开始借助自然反对文明对人的异化。对自然赞美,就是对生命的肯定和张扬。上述两种对待自然的态度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是浑然一体的,不过相来讲,对大地的原始崇拜情结,是最为基本的。大地崇拜情结在俄国知识分子身上存有普遍性,而真正脚踏大地,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表现出对大地崇拜情结,并取得巨大文学成就的当首推托尔斯泰。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安泰从大地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一样,托尔斯泰也从大地崇拜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创作源泉和激情四射的创作灵感,为世人创作出了一部部像《战争与和平》(1863-1869)、《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等著名的长篇小说,和像《哥萨克》(1862)、《伊万·伊利奇之死》(1886)、《哈吉穆拉特》(1905)等一系列精彩的中、短篇小说。但是没有离开大地并不等于就一直稳稳地站在大地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大潮的渐近,现代都市生活的到来,土地似乎渐渐失去了昔日的丰厚和魅力,正日益变得贫瘠和陌生。此时的大地也似乎不再那么坚实可靠了,作家脚下的大地开始颤动,直至摇晃不止。大地的颤动表明托尔斯泰对大地的崇拜情结已经发生危机,具体表现为作者由对大地的崇拜,开始发生质疑,并逐渐失掉信仰,抛弃大地,转向对宗法道德的推崇。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托尔斯泰又创作出了不少中篇小说如《克莱采奏鸣曲》、《舞会之后》等,以及长篇小说《复活》。应该说这些作品的艺术性在减弱,特别是《复活》,成了作者最终离开大地的标志,它也很难说是一部代表作了。由于大地崇拜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源泉,是作家审视世界的支撑点和感悟世界的出发点,因此,作家对大地崇拜的情感危机,深刻地影响着其创作变化,具体表现为崇拜大地时的作品风格表现为单纯、丰厚、沉静,矛盾危机时作品风格表现为深刻、形象、丰富,转向宗法道德时作品风格简单、单薄、抽象、肤浅,艺术水准的下降。同时在作者创作观念的转变过程中,它的作品结构、人物塑造,以及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运用上,都有所改变。另外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大地崇拜上的相近性加以比较,更能清楚地看到托尔斯泰创作观念的优势和局限性所在。本论文采用了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为主,辅以美学研究方法,对托尔斯泰一生的创作,展开分析。以下分为八章来加以论证,具体如下:第一章论述了大地崇拜情结,并把《战争与和平》看作是作者大地崇拜情结的充分体现,及其信仰危机初始。本章开始论述了大地崇拜情结的内涵,并认为《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在大地崇拜情结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和典型的一部作品。作品虽然描写了别祖豪夫、博尔孔斯基、库拉金、罗斯托夫等四大贵族家族,但作者描写的中心却是罗斯托夫家族,因为作为乡村贵族的罗斯托夫家族体现着作者对大地的崇拜情感。本论从罗斯托夫一家狩猎场面开始论起。罗斯托夫家族长期生活在乡村,偎依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与土地相伴,因此,罗斯托夫家的人养成了性情淳朴、善良、乐观、忠厚仗义、热情好客等特点,当然也有保守和忠君思想等不足,总之,这是一家为作家所偏爱的人家,其他的家族都在精神上受着它的影响。但也就在对大地最为崇拜之时,出现了危机,这便是罗斯托夫家族最值得骄傲的少女娜塔莎被一个花花公子所诱惑,发生“婚变”。大家闺秀做出了使家族身败名裂的事情,可见古典宗法文化的脆弱。再加上罗斯托夫庄园在经济上的衰落,并逐渐失去昔日的辉煌,这可以说是托尔斯泰所崇尚的大地已经发生颤动,信仰危机已经开始。大地崇拜情结充满了神秘性,而神秘性又使得《战争与和平》充满了非理性,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在人物塑造上,人物性格出现了“流动性”;二是表现在对战争的描写上,战争的胜负存在着偶然性;三是表现在对历史的态度上,历史的发展存在着神秘性。《战争与和平》中非理性现象的大量出现,使作品焕发出无穷的艺术魅力。对大地崇拜及其质疑的现象不是从《战争与和平》开始的,在这之前作者所写的中篇小说《家庭幸福》和《哥萨克》中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属于早期萌发时期,其中的一些描写似乎是后来《战争与和平》中某些情节的“预演”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大地崇拜情结的减弱和信仰危机的深化在《安娜·卡列尼娜》中表现更为明显。《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最能展示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作品。该作品的两个主人公安娜和列文,一个生活在大都市里,一个生活在乡村,分别讲述着两个爱情故事,这种奇怪的结构正是作者对大地崇拜的继续和信仰危机进一步发展的矛盾体现。列文的人生困惑和安娜的悲剧结局是这一矛盾或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安娜和列文的命运看似毫无联系,实际上他们在借助大地而“互喻”第三章论述了继《安娜·卡列尼娜》之后,作者信仰危机进一步加重。《安娜·卡列尼娜》发表后,托尔斯泰进入一个心情紊乱,思想矛盾时期,此时很难再建立起思想一元化的宏大叙事,于是便产生出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伊万·伊利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和《舞会之后》等。通过这三部作品,我们看到托尔斯泰对大地崇拜情结的进一步弱化和信仰危机的进一步加重。第四章论述了作者最终离开大地,转向了道德崇拜,只不过这种道德崇拜是以向基督教皈依的形式出现的。标志着托尔斯泰真正从对大地崇拜走向对道德推崇的是其晚年所写的长篇小说《复活》,因为这时的作者思想已不再矛盾,而是趋于稳定,形成体系,即“托尔斯泰主义”。在该篇中,道德家的托尔斯泰正在战胜艺术家的托尔斯泰,对道德的信仰正在代替对大地的崇拜。托尔斯泰创作观的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第五章论述了托尔斯泰虽然离开了大地,但理智压抑不住情感,他内心深处仍然眷恋着大地,《复活》之后《哈吉穆拉特》的出现,似乎是个证明。大地崇拜情结再次出现所带来的审美主义创作观,使其再度创作出了一部当代史诗一样的作品。不过作品中道德主义批评之声并没有完全消弭,并存在着在信仰上再次转向异教(有可能伊斯兰教)的可能。应该说在艺术上这是一部回光返照式的创作,体现了作者大地崇拜意识的微弱复返,以后作者再也没有创作出类似的作品。第六章论述了托尔斯泰对大地崇拜情结的质疑和信仰危机之间的思想矛盾,影响到了作品的结构。对大地崇拜情结的坚守和向道德信仰的转向可以简括为自然主义(诗性的)和道德主义(“托尔斯泰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彼长此消的过程也影响到了作品的结构,出现了多线索结构的《战争与和平》,双线索结构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单线索结构的《复活》。第七章论述了托尔斯泰对大地崇拜情结的质疑和信仰危机之间的思想矛盾变化,拓展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托尔斯泰上述创作观的变化也影响到了他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运用,使得现实主义向三个方向“拓展深化”,即“自然主义的现实主义”、“心理主义的现实主义”和“古典主义的现实主义”。不过这种“拓展深化”既有成功地方,也存在着不足。第八章论述了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具有相近的大地崇拜情结。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创作上有关对大地崇拜情结上具有“相近性”。两者加以比较,能更好地看出托尔斯泰创作所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总之,托尔斯泰对大地由崇拜到质疑再到信仰转移的过程,贯穿了他一生的全部创作,把握住这一点,就能够把握住托尔斯泰的创作秘密。
其他文献
本文以597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中文版《完美主义》、《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自我阻碍》3个量表进行现场施测,本文从完美主义和学业自我效能感角度出发为解决初中生学业自
AlN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代表,其6.2eV的特宽带隙使其在发光器件的应用方面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但是,由于制备AlN材料较困难,所需的条件较严苛,因此限制了它的发展。同
冶金轧辊轧制过程中的主要失效形式是辊面磨损。轧辊磨损辊面修复技术主要有电刷镀、热喷涂、热喷焊、传统堆焊、激光熔覆等,对各种修复技术的优缺点进行分析。为了确保轧辊
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同步运行,城镇化建设的完善度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水平。对于中国的国情而言,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实现与城乡一体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迅速发展,农村中土地产权制度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落实,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不断加快,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大
从作者角度探讨跨文本性的根源,必须从跨文本性的定义和特征着手。跨文本性有文本间性、副文本性、元文本性、广义文本性和承文本性五种类型,分别探析这五种类型,得出跨文本性以固定的文学常量作为支撑。从文本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来考察跨文本性,依次从主体间性与互文性的内涵进行审视,发现跨文本性是基于主体间性的互文性。抓住主体间性和文学常量这两个典型特征,从文本创作者角度去探讨跨文本性,就离不开人类普遍的心理基础,
随着集成电路一直在向高性能、高集成度、低功耗的SoC方向发展,功能验证在设计开发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复杂和越来越重要。传统的验证技术和方法在开发周期,验证效率以及验证平
随着义务教育的日渐普及,人们上学的机会得到保障,但"教育质量"问题却逐渐凸显出来,追求有质量的教育的呼声高涨。从微观角度分析,追求有质量的教育应从课堂质量入手,转化教
隐患不排除,必然出事故。任何一次执勤事故的发生,都是没有及时治理隐患所致。防治执勤隐患是确保执勤目标和哨兵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绝对不能心存侥幸,要在平常之中去发现,见到隐
报纸
本文基于2007-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市场结构对农业保险市场规模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农业保险的市场结构仍为极高寡占型,表征市场集中度的CRn指数和HHI指数均值分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