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语的多模式性可以说是话语的基本属性,而决非一个新的现象,但却一直不为人们所重视。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话语的多模式性越来越突显出来,有关多模式话语的研究也被排上了语言学家的研究日程上。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话语通过各种符号模式的共同作用参与社会构建。在认真研读相关的多模式话语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对模式的不同理解、多模式话语分析框架以及意义构建模型,并将这些理论构想和框架应用于分析中华民族身份是如何在北京奥运话语中构建的。
本文认为模式不是固定的意义单位而是一种分析手段,模式与模式之间看似存在明确的界限,实则不然,模式有时是跨界的。为了便于分析,本论文将模式分为语言的、视觉的、听觉的和运动的几个大的类别,语言、图像和声音分别是每一模式类别中的典型例子,而书面文本、口语和图片等则是具体的体裁,也是符号集,某些模式和媒介以特定的方式积聚在一个符号集中共同创建意义。此外,本文提出了“次模式”或“二级模式”概念,引导人们对各种模式的特性做深入的研究。本研究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在实际分析中都拓宽了视角,例如本论文关注了数字和交际互动的场所等传统多模式话语研究中没有涉及的模式,从而为话语和多模式研究提出了新的视角。以上有关模式的理解在本论文中分别用语言和图表两种模式进行了表述。“标记”和“非标记”概念的引进明确了多模式话语分析并非一定要涉及所有模式,非标记模式尽管有意义,但与某一特定的研究话题无关,因而不被涉及。
本文自创了模型,直观明了地反映了话语的多模式性及话语运作过程,即宏观概念的话语----话语是社会建构的知识----通过各种模式和媒介得以表述,最终产生了具体的多模式话语,并进一步提出了具体的多模式话语分析框架,此框架包括四个步骤:模式认定、模式参与度,模式互动和策略。多模式话语研究的创导者Kress和Van Leeuwen曾提出意义创建的四个层次:话语、设计、生产和传播,然而实践中并非总是能够或有必要清楚地区分这四个层次,因此本博士论文提出一个三层次意义构建模型,建议从话语孕育、话语的多模式表述和话语传播去分析意义的创建。在这些理论构想的基础上,本研究选择北京申办和筹备2008年奥运会作为研究面,分析作为社会实践的话语如何构建民族身份。民族身份是一个多方面、多角度、多模式话语构建过程,是民族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本民族人民的认同是民族身份存在的前提。
本文的中华民族身份研究充分显示了多模式话语的构建作用,在全民参与筹办一届历史上最好的奥运盛会时,话语构建的中国国家形象呈现出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历史悠久,文化辉煌灿烂,目前正在国际社会中日益崛起,经济腾飞、潜力巨大,在构建和谐世界的伟大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北京奥运话语中中华民族身份的多模式话语构建展示了本文提出的多模式话语分析框架及民族身份构想的可行性和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