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师精神生活的田野考察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aixiaoaixiao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生活是人全面发展与人的城镇化的本质要求,它能够提升人的生存境界,赋予人以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关怀。每个时代的人,在其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总是希望追求同他们那个时代物质生活相一致甚至超越那一时代的精神生活,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农村教师作为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的重要资源之一,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不仅影响着其个人的发展,同样影响着农村学生、农村教育以及农村社区居民的生命成长。本文旨在全面了解田野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对农村教师、在校学生、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亲属等进行观察、访谈以及问卷调查,尝试勾勒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师精神生活的变迁图景与可能缺失,同时深入探讨问题产生的内外因素与解决路径。通过田野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结论一,精神生活对农村教师个体的生命成长和职业发展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价值和意义。具体表现在:第一,有助于拓展农村教师对教育范畴的认识;第二,对于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风格的形成、教学智慧的养成乃至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为农村教师个体发展提供方向和注入动力。结论二,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能够促进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推进教师从“职业道德”向“个体道德”回归,并最终向更高层次的“公共道德”跃升,从而有效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结论三,农村教师的精神生活与农村少年儿童个体生命成长和命运走向息息相关,高层次的教师精神生活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能够引领农村学生、农村居民的精神生命健康成长。结论四,当前农村教师个体之间的精神生活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类型的精神生活之间各有特点,但并不完全排斥,彼此之间存在着一些交叉,只是某一类型中的某一主导因素表现得更为突出。此外,当前农村教师的精神生活还存在一些缺失,如生命立场缺乏和主体性的缺失、公共性隐退和情感的变异、价值体系缺失与生活意义的失落。结论五,当前城乡社会发展失衡、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冲突、大众传媒和城市消费主义文化影响、教师政策缺陷以及个体化社会带来的公共生活瓦解以及极端个人主义是造成农村教师精神生活现实境遇的外部因素,而农村教师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则是造成他们各自精神生活类型差异的主观原因。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精神生活层次,丰富农村教师精神生命的内涵,不断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更好的为城镇化进程中“人的城镇化”服务,必须从农村教育制度、学校管理思想以及教师个体等维度着手改革和完善,构建出一套基于当前中国农村教育实情的教师精神生活之系统理论。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随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逐渐普及,广西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低下的保障水平和有限的保障范围、家庭赡养与抚
空间数据质量检查与评价是空间数据生产与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依据质检标准,从生产实际出发,基于C#.Net平台,设计并实现了空间数据质量检查与评价系统。实践证明,该系统检查
日本是一个极为盛行谈论自身的国民性或民族文化论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日本民族面对不同文明,通过吸收、消化、融合形成了自己的文明。但从文化上看,它自身缺乏一种可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市场竞争也在时刻发生着改变,企业在商业运营中对于商务文件、包裹及高精用品的快速、准确及安全交付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者则希望不用出门就能购买
优秀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呈现离不开丰富精神内涵的表达,但富有美感的形式语言也是构成一幅优秀作品画面的关键因素。对画面形式语言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就是轻视作品的所包含的
通过介绍硫的受热熔化实验,加深有关硫的同素异形体问题的认识。还介绍了两个趣味性实验—弹性硫和硫化混凝土的制备,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一步加深对硫单质的认识。
本文将《中国青年报》关于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灾难报道内容作为重点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归纳传统媒体在雅安地震报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
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实现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在就业岗位上工作来实现促进国家发展的目标。大学
随着高校的蓬勃发展,高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校园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传统的对文件的传递、人事变动情况、考勤的管理大多依靠手工或单机来完成,建立适合自己院校的办公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