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观音菩萨观念的起源和传播

来源 :四川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5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斯里兰卡毗邻印度,数百年来总是受到印度次大陆文化和政治发展的影响。斯里兰卡和印度之间的联系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那时候印度文化开始传入斯里兰卡。斯里兰卡的文字资料和考古资料皆可发现观音菩萨,并证明了观音菩萨、那达和弥勒菩萨传播开来的各种阶段。在斯里兰卡漫长而复杂的历史中,虽然佛教文学的丰富发展和数种宗教并存的情况导致斯里兰卡宗教文化发生巨大改变,但是小乘佛教仍然没有改变。
  小乘佛教被广泛认为是佛教的一种形式并且因其教义纯洁而在佛教圈内闻名。小乘佛教具有多种模式和多种表达形式,几乎都是起源自外国的文化。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斯里兰卡将这些模式和表达形式吸收到了自身的佛教文化中。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这些模式和表达形式是怎样一步一步被体现出来的,从最早大乘佛教的观音菩萨被融入中世纪僧伽罗宗教文化成为那达神,再到现代那达的身份转变成了弥勒菩萨——亚洲所有佛教徒,包括小乘佛教徒都认为弥勒菩萨是未来之佛。因此,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斯里兰卡观音菩萨的起源和传播。
  观音菩萨是最为广泛流行的菩萨,在大乘佛教中,观音菩萨通常被认为是大慈大悲。因此,观音菩萨是强大的救世主,他总是在众生遭受生命危险之时给予关怀,留意众生疾苦。对那些急需帮助之人的请愿,他会给予回应,体现了佛教徒最基本的慈悲情怀。在研究观音菩萨时,可以意识到,他在亚洲佛教传说中的重要地位。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而最常用的“观音菩萨”起源于梵语词汇,意思为“观世之神”。七世纪,中国僧侣学者Huntsand支持这种观点,将菩萨名字译为了“观自在”。观音菩萨有许多称号。在南亚,观音菩萨最常用的名号就是“莲花手观音”和“观音”。
  本研究讨论的是小乘佛教的宗教模式和表达形式是怎样被体现出来的,从最早大乘佛教的观音菩萨被融入中世纪僧伽罗宗教文化成为那达神,再到现代那达的身份转变成了弥勒菩萨——亚洲所有佛教徒,包括小乘佛教徒都认为弥勒菩萨是未来之佛。
  本论文分为十章:
  第一部分为论文引言部分。该章又可分为四部分——本研究的背景,斯里兰卡宗教文化的多样性,斯里兰卡佛教派别的形成以及僧伽罗佛教信念的改变:世间和出世间。
  第一章描述的斯里兰卡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的历史背景。本章又可分为六部分——斯里兰卡传统的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斯里兰卡佛教中观音菩萨的出现,早期梵语佛教文学中的观音菩萨,斯里兰卡大乘佛教中观音菩萨的报身,以及阿努拉德普勒王朝时期斯里兰卡政治文化和大乘佛教中观音菩萨的影响。
  第二章主要内容为在中世纪斯里兰卡,大乘佛教对小乘佛教中弥勒这一章也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四个部分——中世纪斯里兰卡宗教文化中观音菩萨像和那达神像及各自的象征标志,中世纪早期斯里兰卡观音菩萨像及其象征标志,中世纪晚期斯里兰卡康提文化中观音菩萨像和那达神像及各自的象征标志,以及斯里兰卡艺术文化中的观音菩萨像。
  第三章讨论的是观音菩萨在中世纪开始变为斯里兰卡的国家守护神。本章可分为七个部分——斯里兰卡如何转变成那达,13、14世纪斯里兰卡在政治上和宗教上对观音菩萨/那达的接受,那达神在14世纪甘波拉王朝时期开始成为国家之神,使者文学中的那达神,分析性的总结甘波拉时期那达被融入僧伽罗佛教中,科特王朝早期菩萨与神融为一体,以及科特王朝时期到康提时期中间这一段间断的历史。
  第四章分为两部分——僧伽罗佛教文化中的神话和仪式,传统唱诵的歌曲和诗词。
  第五章关于康提村庄那达神殿中的口述传说。本章分为五部分——那达神殿的传说,那达神殿的政治管理机构,村庄那达神殿中有关纯洁和玷污的神话,观音菩萨/那达神的世间力量,以及那达神殿起源的传说。
  第六章描述的康提那达神殿佛牙节的庆祝仪式。这一章也可分为五部分——康提的佛牙节,作为庆祝仪式中心的康提那达神殿及佛牙节的象征物,康提佛牙节的仪式象征,被称为“卡帕”的木菠萝树枝、那达的金武器、金轿子和小神殿,以及对佛牙节意义的分析和总结。
  第七章关于那达和盖尔·班达拉。这章分为三部分——传统背景、一年一度新稻节的上身摂仪式,以及新稻节的意义:新稻节那达神与盖尔班达拉的解释。
  第八章叙述的是一些考古学发现,这些发现是斯里兰卡观音菩萨存在及发展的重要证明。这一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该研究的背景,第二部分描述的是观音菩萨像。
  最后为结尾部分。作者对整篇研究做出了一个总结性的陈述和概括:新的宗教文化潮流,如果和当代的需要产生共鸣,就会被吸收并持续存在,如果他们能够和小乘佛教的救赎论相关联,那么,它们就会被吸收并持续存在。
其他文献
对专名的涵义与指称,在逻辑学领域历来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弗雷格、罗素等人提出“描述理论”,克罩普克、普特南等人主张“历史因果理论”,塞尔则提出了“意向性理论”。  一方面,无论是“描述理论”,还是“历史因果理论”都各自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既有来自于理论自身的不足,也有来自于同常语言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难。另一方面,以往的专名指称理论基本上都局限于对专名形成之后如何指称对象进行研究,而很少对专名
学位
论文主要围绕推定概论、推定的逻辑基础分析、无罪推定的分析概述、无罪推定的价值分析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文章的第一部分推定概论中,对比推定与推理、推定与拟制的关系得出推定的定义,进而对推定进行合理分类。第二部分是从多角度对推定进行逻辑分析,从而概括推定的特点.第三部分是对无罪推定的研究情况作一个概述,新颖之处在于从非单质逻辑角度分析无罪推定。第四部分是从法律推定对证明责任以及对自由心证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
学位
本文创作之前,已有动态认知逻辑、信息流、公开宣告等这些概念,作者把这些概念整合在一起用来在逻辑中,从认知逻辑的角度对信息流进行探讨。文章考察了信息流动的几种常见形式:观察中的信息流;交流中的信息流以及公开宣告中的信息流。在此基础上,研究完善信息流的两个刻画系统:动态认知逻辑中的公开宣告逻辑系统与步进逻辑系统。并对公开宣告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证明。文章通过实例来对信息流动形式以及其刻画系统进行详细说明。
学位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Charles.Sanders.Peirce,1839-1914)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先驱之一,逻辑学家和符号学家,也是现代符号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研究生涯中,用了近40年的时间对他所提出的符号进行分类,他在早期、中期和后期对符号的理解和分类是各不相同的,本文对这三个时期皮尔斯所做的分类进行了进一步的厘清,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备的分类体系。然而皮尔斯对符号的分类没有仅仅停留在理
语义悖论作为涉及到语义概念的逻辑悖论,是悖论家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种类型,已经困扰了逻辑学家、哲学家以及语言学家两千多年。从塔尔斯基的经典解悖方案到克里普克开创的语境迟钝型解悖方案,人们探索了消解语义悖论的不同方法和路线,但最终这些方案都因为存在无法解决的问题而被世人否定,以至于一直没能形成被人们普遍认可的消解语义悖论的方案。  继语境迟钝解悖方案之后,伯奇开创了语境敏感解悖方案,该方案结合“语境
清代隶书是继汉代之后书法史上的又一高峰,呈现出群星璀璨,风格多样的繁荣局面。作为贯穿有清书学二百余年的主要线索,清代隶书与随后兴起的篆书形成一股合力引发了北碑书风,并渗透到行草书领域,从而激活了整个清代书学。研究清代隶书不仅对这一书体本身,而且对整个清代书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以清代隶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图像法、比较法,主要涉及了以下内容:一、清代隶书审美观念和风格的嬗变轨迹
学位
中古中国的维摩诘信仰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基于该信仰的维摩诘造像极为兴盛,遗存丰富,形成了一个长达800多年的图像流变序列。对于维摩诘信仰与维摩诘造像的研究,学术界最近几年有了新的进展。何剑平的博士后论文《中国中古维摩诘信仰研究》,从文献梳理的的角度考察了中国中古维摩诘信仰的演变规律;邹清泉的博士论文《维摩诘变相研究——中古〈维摩诘经〉的图像演绎》则对有关中古维摩诘图像的源流和变迁
学位
本研究是针对1930年代山水画史“南北宗”问题研究的阶段性学术史考察,主要目的大致有以下几点:其一,由于“南北宗”问题在民国时期不仅关系到唐宋之后山水画史的发展脉络,同时又与思想界对文人画批判、科学史观的求真辨伪及画界民族主义思潮有着莫大的关联。所以,对1930年代“南北宗”研究所属学术体系的考察,即是将其放置在合理的历史情境中,分析“南北宗”从单纯画学问题成为史学研究对象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语境和
学位
本文将主要以“地方色”问题为线索,围绕台湾1895年至1987年解严后一共九十多年的时间内,台湾美术运动、思潮兴起发展中“台湾美术”观念及其“主体性”观念的形成,与台湾九十年社会状况、思潮之间的关系。即以日殖后台湾美术思潮为主轴,从九十年来台湾社会各面及其思潮推演厘析出一个台湾性的“台湾美术”及其主体性观念是如何最终形成的。围绕“台湾美术”概念的形成语境还原其时代语境真相,了解其形成与演变。具体内
论文主要讨论了克里普克关于专名与通名指称确定的同一性与必然性的语言哲学思想,并通过对同一性的辩证分析尝试性地提出一个说得通的解决方案。克普里克在同一命题中确定指称的学说是以可能世界语义学为前提对传统摹状词理论的反驳开始的,以严格指示词在历史因果链条的回溯和对形而上学必然性的追寻中完成的。  第一章探讨了摹状词理论,这是克普里克理论批判的前提。弗雷格发现了密尔所指即意义这一理论的困难从而区分了涵义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