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菌核米曲霉G15对铜、铅离子的抗性机制和吸附特性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lsh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发展,水体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近年来,微生物吸附法因其材料来源广泛、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小、经济高效、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菌核是丝状真菌菌丝体缠绕融合形成的抗逆组织,因此,产菌核真菌表现出对重金属较强的耐受性。本实验室从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土壤中分离出耐铜、铅的产菌核曲霉G15菌株,r RNA-ITS序列分析结果和系统发育树表明,该菌株为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本论文以该菌株作为吸附剂,对比了菌丝体和菌核对铜、铅离子的吸附特性与机理,为其进一步应用于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初步探索了产菌核菌株G15在平板培养过程中对铜和铅的耐受性。G15对铜、铅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查氏酵母膏琼脂(CYA)培养基中添加的Cu(Ⅱ)、Pb(Ⅱ)浓度高达300 mg/l时,菌株仍能生长。然而,不同浓度的重金属均对G15的生长分化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效果,CYA中的铜离子导致G15菌株菌落直径减小,菌丝密度显著降低,高浓度(200–300 mg/l)铜离子导致菌核成熟时间延迟46-53 h。CYA中的铅离子导致G15菌株菌核分化速率降低,明显抑制分生孢子形成和菌丝生长,抑制程度因铅离子浓度不同而存在差异,此外,当铅离子浓度为25和100 mg/l时,菌核的颜色明显变淡。不同重金属浓度下,生长中的菌丝体和菌核对铜、铅离子的胞内外吸附实验表明重金属吸附过程以胞外吸附为主,20–40%的重金属离子被富集在G15菌株细胞内。此外,菌核对两种重金属离子的富集能力均大于菌丝体,表明菌核分化对重金属富集过程有积极作用。2本试验在CYA中添加不同浓度的Cu(Ⅱ)和Pb(Ⅱ),研究不用重金属胁迫下A.oryzae G15菌丝体和菌核细胞内的脂质过氧化水平、金属硫蛋白(MT)水平及抗氧化代谢,探索该菌株对Cu(Ⅱ)和Pb(Ⅱ)的抗性机制。结果表明铜、铅胁迫导致G15菌丝体和菌核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表明铜和铅诱导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形成氧胁迫。铜胁迫导致菌丝体MT水平显著升高,50–100 mg/l的铅胁迫同样显著提升菌丝体MT含量;菌核MT水平几乎不受铜、铅胁迫的影响。该结果表明,MT主要在G15生长前期(菌丝生长阶段)被诱导活化以清除ROS及螯合重金属离子,在菌核发育阶段发挥作用很少。不同铜胁迫条件均导致菌丝体和菌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升高,其中低浓度的铜胁迫更有利于CAT活力的上升;低浓度铜胁迫导致过氧化物酶(POD)活力升高,而高浓度铜胁迫导致POD活力降低。铅胁迫导致G15菌丝体与菌核SOD和CAT活力下降;菌丝体POD活力升高,菌核内POD活力无显著变化。上述结果表明G15通过胞内抗氧化系统清除铜诱导生成的ROS,降低氧损伤,从而导致菌核生物量降低;而在铅胁迫条件下G15体内的抗氧化系统不足以清除铅诱导的生成的ROS,导致菌核生物量增加。3以A.oryzae G15菌丝球和菌核作为吸附剂处理水溶液中的Cu(Ⅱ)和Pb(Ⅱ),并优化吸附条件,探讨吸附特性。结果表明体系pH值对吸附效果影响显著,pH5.0时,菌丝体和菌核对铜离子吸附效果最佳;菌丝体和菌核对铅离子吸附量随pH值增大而增加,pH 6.0时,溶液中超过90%的铅离子被吸附,因此选择pH 6.0作为最佳pH。吸附温度、时间、吸附剂浓度均对吸附效果有一定影响,最佳条件为:附剂浓度为2 g/l,吸附温度为30℃,吸附时间为60 min。此外,溶液中共存离子Na+、K+、Mg2+、Ca2+均抑制G15菌丝体和菌核对铜、铅的吸附,降低吸附效率。然而,低浓度KCl导致菌丝体对铅离子的吸附量增加。4应用吸附等温模型和动力学方程对吸附特性进行分析,并对负载有铜、铅离子的菌丝体和菌核进行解吸、重建试验,进一步分析其性能。本试验选择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对米曲霉G15吸附铜、铅离子的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更吸附符合过程,说明该吸附过程主要是发生在吸附剂表面的单分子层吸附过程。由Langmuir方程计算所得的菌核的对铜、铅离子的最大吸附量Qmax分别为73.53和123.46 mg/g,菌丝体对两种离子的最大吸附量分别是35.84和60.61 mg/g。与一级动力学方程相比,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够更好地拟合不同重金属初始浓度下的吸附数据,而且,由二级动力学方程拟合所得的平衡吸附量与实验值更为接近,表明整个吸附过程中同时存在物理吸附(表面吸附)和化学吸附(胞内富集)。解吸试验结果表明,多于90%的铜、铅离子能够被盐酸、硝酸和EDTA溶液洗脱,再次证实该吸附主要发生于细胞表面,且菌丝体和菌核能够被多次利用。5探索A.oryzae G15菌丝体和菌核对铜、铅的表面吸附机制。通过自动电位滴定,确定G15菌丝体和菌核表面电荷和官能团在不同pH条件下的变化情况;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探索生长菌株G15吸附铜、铅离子过程中的表面特征变化;最后,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菌丝体和菌核吸附铜、铅离子前后的表面元素和官能团变化。XPS结果证实了菌丝体和菌核对两种重金属离子的表面吸附。由SEM观察可知铜离子和铅离子毒害作用导致菌核表面形态发生明显变化。结合PT、FTIR和XPS结果可知,菌株G15表面羧基在吸附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氨基也参与了吸附过程。此外,XPS全谱图表明菌丝体细胞表面存在Na元素,吸附实验后Na吸收峰消失,说明离子交换是G15菌丝体表面吸附铜、铅离子的机制之一。由已知结果可知菌丝体和菌核对铜、铅离子的吸附能力取决于其表面羧基数量,菌核表面羧基位点多于菌丝体,导致菌核吸附能力更强。然而,当pH为2.0–3.0时,菌丝体表面钠离子和溶液中铅离子发生快速交换,导致低pH条件下菌核吸附的铅离子量低于菌丝体。
其他文献
稀有金属(包括Nb-Ta-W-Sn),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被称为“战略资源”或“重要材料”。通过对稀有金属花岗岩中造岩矿物及副矿物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稀有金属元素在岩浆热液阶段
从煤层气开采的地质评价、钻井工程、储层改造和排采生产4阶段建立煤层气开采影响因素体系。其次融合熵权法和决策实验室方法(DEMATEL)构造了影响因素分析模型,最后以华北、
由于数据业务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存储技术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革命.海量信息的存储呼唤新的存储技术出现,网络附属存储与存储区域网络技术正是在这一形式下产生的,本文试图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和民俗民风的传承地,是华夏文明的根基。随着现代生活的加快,城市飞速发展,村落空心化日益严重,问题突出致使村落走向衰败。同时,在城镇化与新农
父母体罚是指父母为了纠正或控制儿童的错误行为而故意引起儿童身体上的疼痛但不会对其造成伤害的行为。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父母体罚存在代际传递性,即儿时经历过体罚的父母更
<正> 在经济生活中,消费行为是广大消费者最普遍的对商品或物质的需求与支配行为。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实践证明,一定时期的消费行为及其结构取向不仅取决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
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在基因表达和调控等诸多生命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利用计算方法准确识别蛋白质中与核酸发生物理接触的区域有助于阐明这类相互作用机制。目前大多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一种宗教信仰,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观:敬畏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观;平等、亲和的人际观;互助、互利的集体观,这对于当前白
初中美术教学中有关于黏土的教学内容,黏土教学简单来说就是让学生"玩泥巴"。"玩泥巴"的美术教学对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意义,这是有目共睹的。对于美术课程教学中的"玩泥巴",
当前中国社会的群体构成中,新生代农民工无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亦工亦农、非工非农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们会受到农村和城市双重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决定了这一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