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改性铜基体锂金属负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abaob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金属负极具有最低电位(-3.04 V vs.SHE)和高比容量(3860 m Ah g-1或2061 Wh cm-3)而备受关注。然而,不均匀且无限体积变化的锂沉积会导致固态电解质界面(SEI)的稳定性降低,甚至破裂,破裂处会重新形成SEI,消耗活性锂金属和电解质,降低锂循环的可逆性。而且破裂处的顶端有电流聚集优势,诱发锂枝晶的生长,带来短路的安全隐患。此外,锂枝晶还会断裂,形成“死”锂,表面附带“死”SEI,如此恶性循环,活性锂金属和电解质耗尽,最终导致电池失效。在众多改性策略中,基体的改性被认为是调控锂沉积/溶解行为的基础。因此,设计能够诱导均匀锂沉积/溶解且限制体积变化的基体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本论文针对锂金属负极表面的电化学行为开展研究,通过对负极常用的Cu基体进行改性研究,构建“亲”锂的改性Cu基体来抑制锂枝晶。通过对Cu基体的表面改性进行优化,研究锂沉积行为和SEI成膜之间的关系,分析基体表面电化学行为对SEI的影响机理。设计三维改性Cu基体来诱导锂沉积呈横向生长,限制体积变化。以氨水为配位剂,在恒温水浴的条件下制备CuO修饰层改性Cu基体。研究发现,微纳结构CuO片层之间能够有效抑制锂枝晶,实现均匀的锂沉积,且较大CuO片层具有更多的储锂空间。通过优化氨水的浓度,在优选的Cu泡沫上构建微纳结构CuO片层,不仅降低负极的有效电流密度,还能解决无限体积变化的问题。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来分析锂原子分别与CuO、Cu的吸附能,发现CuO与锂原子的吸附性更强。而且CuO的“亲”锂优势(CuO与锂原子的强吸附性、CuO与锂金属的界面反应)能够降低锂成核过电势,并诱导均匀的锂沉积/溶解。以1 m A cm-2/1 m Ah cm-2的电流-容量条件下,半电池可以稳定循环450圈,库伦效率可达98.5%。该CuO修饰层改性Cu基体与高镍Li Ni0.8Co0.1Mn0.1O2(NCM)正极匹配成全电池,以1 C倍率(~200 m A/g)循环20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72.3%。然而,锂金属与CuO长期的界面反应也降低了SEI的稳定性。采用置换镀的方法制备Ag纳米层改性Cu基体。以Ag NO3和乙二胺的水溶液作为镀液,并引入添加剂-香草醛来优化镀Ag的形貌。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来分析香草醛分别与Ag原子、Cu原子的吸附能,发现香草醛与Ag原子的吸附性更强。通过Tafel曲线证明了香草醛增大Ag+在Ag上继续沉积的极化,促使Ag+转向Cu表面沉积,形成均匀/致密的Ag纳米层。均匀的Ag纳米层利于连续的Li/Ag合金化过程,不仅有效抑制锂枝晶,还促进了无缝隙的锂沉积,避免过多SEI的生成,进而避免活性锂金属和电解质的过度消耗,提高了锂循环的可逆性。通过XPS和电化学表征发现,Li/Ag合金化过程发生在SEI成膜之后,且对SEI的成膜过程不产生干扰,间接的稳定了SEI。该Ag纳米层改性Cu基体与锂箔匹配的半电池以1 m A cm-2/1 m Ah cm-2循环180次的平均库伦效率为99.26%,与NCM正极匹配的全电池以1 C倍率(~200 m A/g)循环200次的容量保持率为80.6%。该策略可拓展至Li/Zn、Li/Mg、Li/Sn、Li/Sb合金基体的研究,适合大规模生产。结合上述置换镀Ag最佳工艺和3D打印技术制备Ag纳米层改性3D打印Cu基体。通过COMSOL模拟验证3D方形骨架具有横向电流聚集优势,利于锂沉积呈横向生长,抑制纵向体积变化。采用3D打印技术构建了具有方形骨架的3D打印Cu基体,并优化骨架/孔的疏密程度。然后采用上述最佳置换镀Ag工艺在3D打印Cu基体上构建Ag纳米层。3D结构降低了有效电流密度,横向锂沉积释放了纵向体积变化。表面的Ag纳米层能呈现连续的锂沉积形貌,避免过多SEI的形成,提高锂金属负极的循环可逆性。该Ag纳米层改性3D打印Cu基体与锂箔匹配的半电池以1 m A cm-2/1 m Ah cm-2稳定循环300次的平均库伦效率99.61%,与NCM正极匹配的全电池以1 C倍率(~200 m A/g)循环200次和500次的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1.7%和77.8%。基于以上研究发现,微纳结构CuO片层改性Cu基体的“亲”锂优势能够实现均匀的锂沉积/溶解,助力锂金属负极实现稳定长循环。然而,CuO的界面反应也降低了SEI的稳定性,且现有电解质体系离子导电率低,内部的泡沫空间利用不够充分,导致体积能量密度受限制。Ag纳米层改性Cu基体的连续的Li/Ag合金化过程则间接的稳定了SEI,提高了锂循环的可逆性。此外,Ag纳米层改性3D Cu基体诱导锂沉积呈横向生长,限制体积纵向变化的同时,提高了3D空间的利用率,利于提高体积能量密度,进一步提高锂金属负极的综合性能。
其他文献
折纸是一门古老的东方艺术,它通过简单的操作将平面纸张直接折叠成复杂的立体几何物体。近年来,折纸已经不仅仅是纯粹的美学追求,也成为了众多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热门研究对象。折纸表现出丰富而独特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具有广泛的工程应用前景。折纸结构动力学特性研究是其工程应用的基础,然而相关的工作仍在起步阶段。折纸在动力学领域的应用也属于新兴研究领域。因此,发展折纸结构动力学研究方法,深入开展基于折纸原理的工程
学位
光纤传感具有抗电磁干扰、耐腐蚀、生物相容性好以及可远程监控等优点,因此在恶劣环境和生物医学等应用领域发展迅速。光纤传感中,曲率的高灵敏度及矢量测量在人工智能和侵入式医疗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有的光纤曲率传感器存在测量灵敏度低、不利于微型化以及测量盲点等不足,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本文开展了基底封装和自组装光纤传感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旨在为光纤曲率传感技术提供一种制备简单、可实现矢量测量的高灵
学位
电致变色是指材料的光学属性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发生可逆变化的现象,电致变色材料在智能窗、航天器智能热控和信息显示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WO3/NiO互补型器件存在透过率调制幅度小、响应速度慢和着色效率低等电致变色综合性能不理想的问题。本文采用磁控溅射技术,以阴极电致变色材料WO3、阳极电致变色材料NiO及其互补型电致变色器件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具有梯度结晶结构的WO3薄膜构建及电致变色行为
学位
光学回音壁微腔是以全反射形式将光束缚在微小空间的微型光学器件,因具有品质因子高和模式体积小的卓越优势,成为光学传感、非线性光学以及微波光子器件等光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传统回音壁微腔主要基于微球腔进行研究,但在众多微腔中,空芯微腔不仅具备传统微腔优异的光学性能,而且具有微流监测用量低和两端带柄的结构特点,为力学、材料化学和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和开发提供优秀的实验平台,具有极高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价值。但是,
学位
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由于其轻质、高强、耐磨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体育用品、汽车制造、航天航空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等的发展,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浆剂在碳纤维复合材料中处于纤维与树脂的界面处,对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上浆剂通常以保护碳纤维(CF)为目的,对界面性能提升有限。因此,如何优化上浆剂结构增加与基体树脂的可反应基团,通过简单的上浆工艺提高复合材料综合
学位
锂硫电池由于理论质量比能量高、正极硫资源丰富和价格低廉等优点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然而,其商业化进程始终受制于多硫化锂的穿梭效应和不稳定的锂负极两大问题。金属锂负极的界面稳定化策略可以有效改善充放电过程中的锂枝晶等问题,同时也对穿梭效应的抑制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通过金属锂负极的界面改性以抑制锂枝晶的生长、缓解体积效应、调控锂离子的沉积,实现金属锂负极的界面稳定;采用多种物化表征手段和电化学测试方法
学位
镁硫电池采用理论比容量高、成本低的硫作为正极,以具有较负电极电位、较高比容量和安全性较好的镁作为负极,不仅能够提供高理论能量密度(1722Wh kg-1 or 3221 Wh L-1),同时还具有高安全性及低成本的优势,在动力及储能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镁硫电池的电解液对于其实际应用至关重要,其中Mg(TFSI)2基电解液具有稳定性好、电导率高、电化学窗口宽、溶剂化能力强且与硫正极兼容等优点,展
学位
在水系电池中,锌离子电池具有比容量高、稳定性好、锌资源丰富以及成本低等优势,柔性锌离子电池因此成为便携式可穿戴电子产品下一代有希望的储能设备之一。目前,柔性水系锌离子电池存在电极材料循环性能差以及力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难以兼容等问题。因此,需要对柔性锌离子电池进行深入研究。本论文研究制备了具有长循环寿命的Mn2O3@PPy正极材料和H2Ti3O7·xH2O负极材料,利用来源于柚子皮的纤维(PPC)为
学位
有机系锂-氧电池具有超高的理论比能量密度(3500 Wh kg-1),在移动电子、新能源汽车、航天等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应用潜力。但目前,锂-氧电池仍面临着充放电过电位高、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提出了利用Cu N2C2催化剂调控锂-氧电池充放电反应路径的方法,探索了可溶性茂金属分子与Cu N2C2催化剂的协同催化机制,设计了石墨炔锚定茂金属分子抑制氧化还原介质穿梭效应的方法。构筑一种
学位
聚对苯撑苯并双噁唑(PBO)属于刚性棒状聚合物,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耐热性及阻燃性。但PBO纤维存在紫外光耐受性差、压缩强度低、与树脂的界面结合性能不佳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其长期使用,并阻碍其在复合材料领域的应用。此外,多项研究表明,由于具有高热稳定性、易石墨化等特点,PBO可以作为石墨纤维前驱体的新选择。本课题首先通过热处理制备具有皮芯结构的PBO纤维,皮层化学结构的转变能够大幅提升其耐紫外老化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