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手目动物短波长敏感视色素的分子进化及功能研究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mk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蝙蝠隶属于翼手目(Chiroptera),是哺乳动物中的第二大类群。蝙蝠属于夜行性动物,传统分类中的小蝙蝠拥有回声定位能力,它们主要是靠回声定位进行捕食和辨别方向,而有些蝙蝠就没有回声定位能力而是靠视觉和嗅觉来寻找食物和辨别方向。有研究认为蝙蝠是能够看到紫外光的,然而,目前针对于蝙蝠能够看到紫外光的研究仅局限于相关理论研究和一些电生理实验,并没有进行体外功能实验的验证。此外,还有研究报道,一些洞栖型果蝠由于长期栖息在黑暗无光的洞穴中导致SWS1基因发生缺失。有趣的是,使用恒频回声定位的蝙蝠则是由于视觉与回声定位能力之间发生感官代偿,导致SWS1基因缺失。因此,本论文对部分蝙蝠的SWS1视色素进行了体外功能验证并对使用恒频回声定位的帕氏髯蝠(Pteronotus parnellii)SWS1基因的进化进行了研究。本论文的第一部分是蝙蝠紫外视觉的分子进化研究与功能验证。首先,我们选择了占据不同生态位的11种蝙蝠,对它们的SWS1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有趣的是,在进行测序结果分析时,发现普通吸血蝠(Desmodus rotundus)和白翼吸血蝠(Diaemus youngi)的SWS1基因已经变为假基因。为了研究其他蝙蝠的SWS1基因在整个哺乳动物进化过程中的选择压力,我们共选择了81种哺乳动物的SWS1基因序列进行选择性压力分析,结果表明八种现存蝙蝠的SWS1基因在其进化过程中非常保守。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对八种现存的蝙蝠物种及其祖先的SWS1视色素进行了体外功能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它们的SWS1视色素均对紫外光敏感,最大吸收波长(λmax)范围为357nm-359nm。以上结果表明紫外视觉对部分蝙蝠物种具有重要作用,但对另一部分物种已不重要。本论文的第二部分对P.parnellii的SWS1视色素功能进行了研究。首先,将本课题组两个P.parnellii个体的Cytb基因并进行扩增和序列比对,最终确认这两个P.parnellii个体分别属于P.mexicanus和P.sp1两个物种。随后我们扩增了这两个个体的SWS1基因序列,结果发现它们的SWS1基因编码区序列完整。我们接下来对髯蝠SWS1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受到的选择压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哺乳动物以及其他使用斜频回声定位的髯蝠相比,使用恒频回声定位的P.mexicanus、P.sp1及帕氏髯蝠物种复合体祖先的SWS1基因均趋于中性进化。体外功能实验结果表明,帕氏髯蝠物种复合体祖先与灰髯蝠的SWS1视色素均对紫外光敏感,最大吸收波长均为357nm,而使用恒频回声定位的P.mexicanus与P.sp1的SWS1视色素则无光谱吸收功能,说明它们的SWS1视色素功能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独立丧失。随后,我们对P.mexicanus SWS1视蛋白的表达进行了验证。我们通过Western blot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蛋白表达测定,结果表明P.mexicanus的SWS1视色素表达,但是并没有功能。最后,为了阐明其功能丧失的分子机制,通过实验验证最终确定是由三个关键氨基酸替代所导致,分别是G6R、G83A和R314W。三个位点中任何一个位点突变就会导致P.mexicanus SWS1视色素功能丧失。将6、83和314位点同时进行反向突变可以恢复P.mexicanus SWS1视色素的功能。本论文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蝙蝠SWS1基因进行扩增和分析,并对其视色素进行功能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紫外视觉在部分蝙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另一些物种中丧失。另外,在P.mexicanus SWS1视蛋白功能的研究中发现,SWS1基因虽然存在的但是并没有功能。后续的研究发现,这是由于三个关键位点的氨基酸替代导致SWS1视色素功能丧失。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SWS1基因存在并不能完全说明蝙蝠具有紫外视觉。
其他文献
天山郁金香(Tulipa thianschanica Regel)为百合科(Liliaceae)郁金香属(Tulipa)多年生野生花卉,分布于中国新疆西部和中亚地区,花色艳丽、花型独特、抗性强。经过漫长的进化适应,郁金香种子形成了特有的休眠机制。然而,休眠特性是导致郁金香种子萌发率低和萌发不整齐的根本原因,限制了郁金香的育种进程。本研究利用生理生化测定方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MS/MS)
体细胞胚发生具有普遍、遗传稳定、适于作为外源基因转化受体系统等优点,对百合产业中的遗传性状改良和种球优质繁育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前期明确了miR171在百合体胚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其调控百合体胚发生的作用机制及内部调控网络尚未明确。本文以miR171为研究切入点,利用过表达、点突变、STTM人工沉默和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明确了lpu-e TM171a/b、lpu-miR17
玉竹[Polygonatum odoratum(Mill.)Druce]是百合科黄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玉竹根是国家卫计委确认的传统药食两用原料。玉竹根中含有特殊种类的天然高异黄酮类化合物,以二氢高异黄酮为主。高异黄酮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癌功效。本课题以玉竹根粉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低共熔溶剂法提取玉竹二氢高异黄酮的操作方法,并对应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纯化玉竹黄酮的操作条件进行了优化,接下来研究
蓝莓,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橘属(Vaccinium spp.),果实营养价值丰富,富含维生素、花色苷、酚酸和黄酮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癌等功效。蓝莓果实采收期正值盛夏,由于较高的田间热和果实自身耐贮性较差,采后货架期间极易发生品质劣变,影响其果实品质和商品价值。软化是采后蓝莓果实成熟衰老进程中最主要的品质劣变现象。鉴于此,研究采后蓝莓果实的软化机理、探索相应的调控技术
果实成熟软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有关其生理和分子机制一直是人们所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葡萄是典型的非呼吸跃变型果实,成熟软化的特征和机制与呼吸跃变型果实有所不同,并且葡萄不同品种在成熟过程中质地变化和软化特征也存在差异。目前有关葡萄果实成熟软化机制的研究还十分有限。本试验选用果实质地差异较大的‘红地球’和‘玫瑰香’2个葡萄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发育时期果实质地、内含物变化以及基因表达等方面
东北地区是我国玉米主产区,近年来随着玉米产量不断提高秸秆生物量也在逐年增加,玉米秸秆中含有丰富的大量和微量营养元素,是土壤养分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东北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冬、春季节降水少、气温低,秸秆腐解缓慢,导致秸秆还田后土壤播种层环境恶化,是东北地区秸秆还田难以实行的主要问题。棕壤是我国主要旱作农田土壤类型之一,辽宁省的棕壤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9%,在棕壤旱作农田研究玉米秸秆资源的高效利用方式
加强土壤碳动态变化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和准确估算全球碳平衡意义重大。由于长久不合理耕种而造成的土壤肥力与碳储量的下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作物残体还田是土壤有机碳补充的有效方式,土壤微生物是将植物源有机碳转化为土壤稳定碳库的核心作用力,支配着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分解与多种元素的循环。同时,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碳水平、团聚体组成以及外源有机物料输入之间存在复
天女木兰(Magnolia sieboldii K.Koch)为国家重点3级保护野生植物,观赏及药用价值较高,具有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本研究以天女木兰种子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Iso-Seq测序、SMARTer RACE序列扩增、染色体步移、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和拟南芥稳定表达以及酶联免疫等技术,对天女木兰MsARF5分子结构、时空表达、基因功能、启动子活性及基因对激素的调控响应等内容进行测试与
精量玉米免耕播种施肥是保护性耕作主要的技术环节,具有省种、省肥、工作效率高、出苗好等优点。玉米免耕播种田间工况复杂,因而对精量播种施肥的工作性能要求较高。研究适用于精量玉米免耕播种施肥机漏播补偿和穴施肥控制,能够保证播种施肥质量,降低作业成本,提高免耕播种的经济效益。本文研究结果能够为提高玉米免耕播种施肥机播种施肥性能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论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机械免耕播种切拨防堵装置的
大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ssp.pekinensis)基因组测序结果已于2011年释放,并经后续研究逐渐完善。揭示大白菜基因组中各个基因的功能与作用,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大白菜基因组研究的重要任务。大白菜为两性花植物,雌性不育突变体,是筛选和克隆雌蕊发育相关基因的理想材料。本研究以大白菜双单倍体纯系(DH系)‘FT’为试材,采用EMS诱变与小孢子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创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