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硅黄铜中Ti5Si3相生长机制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F2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杂黄铜以其较高的机械强度、优异的耐磨性以及低廉的价格,被广泛应用于制造耐磨机械器件,尤其在汽车同步器齿环领域,复杂黄铜更是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然而,目前国内应用范围较广的复杂黄铜仍存在第二相强度不足,凝固组织中易出现第二相粗大、危害型形貌、团聚等现象,严重恶化了复杂黄铜的力学、耐磨性能,且对于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尚无明确认识。钛硅黄铜作为一种新开发的复杂黄铜,其第二相Ti5Si3具有高熔点、高硬度、高耐磨性、优异的热稳定性等特点,可以同时提升钛硅黄铜的强度和耐磨性,这也使得钛硅黄铜成为高性能同步器齿环的潜在应用材料。但是目前关于Ti5Si3第二相的生长机制及其体积分数、形貌以及取向分布对钛硅黄铜力学、耐磨性能的作用机制研究却十分匮乏,这严重阻碍了高性能钛硅黄铜的发展。鉴于此,本论文以具有不同Ti、Si溶质含量的钛硅黄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凝固过程中Ti5Si3第二相的生成、长大机制及其三维形貌演变规律,揭示了Ti5Si3相的体积分数、形貌、取向分布对钛硅黄铜力学性能、断裂行为以及耐磨性能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热挤压变形对钛硅黄铜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且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具有不同Ti5Si3形貌、取向分布的钛硅黄铜的变形行为进行阐明。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分析具有不同Ti、Si溶质含量的钛硅黄铜中Ti5Si3的三维形貌,建立了六棱柱Ti5Si3的生长模型,发现Ti5Si3晶体会优先沿着<0001>和<1120>方向生长,而{1120}、{1122}以及{10 11}晶面会在生长过程中消失,形成六棱柱的顶点和棱边,六个密排{1010}侧面和两个{0001}顶面会成为六棱柱的显露面;此外,熔体中溶质含量的起伏、粗大Ti5Si3中晶面生长速度的差异都会导致Ti5Si3出现团聚附生和晶体孔洞缺陷现象。(2)研究了不同溶质含量下Ti5Si3的形貌演变规律,结果显示随着Ti、Si溶质含量的增加,钛硅黄铜中Ti5Si3相的尺寸和体积分数增大、长径比减小,形貌从细长的六棱柱纤维向粗短六棱柱转变。并且在Ti、Si溶质含量更小的(0.3Ti-0.1Si)钛硅黄铜中生成了直径为110–180nm、长度为30–50μm的Ti5Si3纳米线,依此开发了一种熔铸–萃取法制备Ti5Si3纳米线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且不需要催化剂的优点,制备出的Ti5Si3纳米线呈现出优异的场发射性能。(3)研究了Ti5Si3体积分数、形貌和分布对钛硅黄铜力学及耐磨性能的影响,发现大长径比、高体积分数的Ti5Si3对钛硅黄铜力学及耐磨性能的提升更加有效,但存在缺陷的Ti5Si3晶体易在载荷作用下发生断裂,从而导致相应钛硅黄铜的力学及耐磨性能明显下降。具体表现为随着钛硅黄铜中Ti5Si3体积分数从2.1vol.%增加到11.8vol.%,合金的抗拉强度从498MPa增加到583MPa,而断后伸长率从7.7%减小到3.1%,断裂形式从韧性断裂向解理断裂转变。干摩擦测试结果表明,具有更大体积分数Ti5Si3的钛硅黄铜呈现出更优异的耐磨性,钛硅黄铜3#(2.86Ti-1Si)表现出较小的平均摩擦系数(?)=0.44和磨损率Q=0.88×10-11 m~3/m,但随着Ti5Si3体积分数继续增加,缺陷型Ti5Si3会降低亚表层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导致合金的(?)反弹增加至0.48,加剧了磨损。证明具有高体积分数、无缺陷Ti5Si3第二相的钛硅黄铜3#拥有较高的综合性能。(4)热挤压变形得到了晶粒细化、Ti5Si3取向一致以及铸造缺陷焊合的钛硅黄铜管材。合金沿挤压方向的力学性能大幅提升,其抗拉强度从铸态的546MPa提高到759MPa(提升了39%),屈服强度从铸态的270MPa提高到371MPa(提升了37%),断后伸长率从铸态的6.8%提高到13.7%(提升了101%)。热挤压后钛硅黄铜的耐磨性能显著提升,并且Ti5Si3取向的各向异性对钛硅黄铜耐磨性具有较大影响,在施加载荷为216N,滑动速度为0.4m/s,测试时间为20min的干摩擦条件下,发现钛硅黄铜中Ti5Si3的取向平行于对磨面且平行于摩擦方向时具有最优异的耐磨性,其磨损率仅为Q=0.48×10-11m~3/m。(5)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探究了不同Ti5Si3形貌和取向分布对钛硅黄铜变形行为的影响,可视化加载过程中Ti5Si3相和基体应力应变的变化过程。发现Ti5Si3形貌和取向分布会通过改变相应力分配系数、应力梯度来影响合金强度,具体表现为Ti5Si3长径比的增加提高了钛硅黄铜中Ti5Si3相的承载量,使基体应力减小且不会提高其最大应力值,从而提高了钛硅黄铜的屈服强度。更多与拉伸方向一致的Ti5Si3能够增大约束基体塑性变形的有效面积,提高钛硅黄铜的应力梯度,使Ti5Si3成为钛硅黄铜承载的主体。并且观察到随着施加载荷的增大,提高了Ti5Si3与基体之间的不协调变形程度,使界面附近的位错密度增大,从而扩大了Ti5Si3形貌和取向分布对钛硅黄铜变形行为的影响。这对深刻理解Ti5Si3形貌和取向分布对钛硅黄铜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裂解装置是乙烯生产过程的核心,其能耗占整个生产过程能耗约60%,因此降低裂解装置的能耗、提高其能效水平,对降低整个乙烯生产过程能耗意义重大。然而,目前裂解生产的能效管控研究和应用存在多介质能源流与物质流耦合分析不充分、多生产工况能效评估解决不足、诊断粒度粗糙、能效调度优化不完善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裂解生产能效水平提升的瓶颈。为此,本文以裂解生产的能效评估、诊断和调度研究为选题,面向实际生产中的具
学位
可见光催化是一种条件温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分子转化方法。可见光催化剂是将光能转化成化学能的重要媒介,是可见光催化体系的核心部分。开发价格低廉、合成简便的新型可见光催化剂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合成了基于2,3-双氰基吡嗪并菲骨架结构的有机聚集体光催化剂,并开展了其与钯或镍协同催化的α-酮酸与芳基卤代物脱羧偶联、胺的α-位烯丙基化和羧酸与芳基卤代物C-O偶联反应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开发了基于2
学位
在许多工业控制系统中,由于限制保护的需求或执行器物理结构的限制,控制输入的幅值和速率是受限的。受限的控制输入可能导致严重的系统性能衰减,甚至造成闭环系统不稳定。针对非线性被控对象,现有的输入受限控制算法往往基于被控对象模型,然而,许多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难以精确建立,比如包含了复杂的燃烧及转动动态的航空发动机转速模型。另一方面,大部分现有的方法只考虑了幅值限制而忽略了速率限制,而在诸如航空发动机的压
学位
1,3-偶极环加成反应是构筑杂环分子的一种有效的合成策略。作为一类重要的1,3-偶极子,甲亚胺叶立德与亲偶极体的环加成反应已被广泛报道。这类反应通常被用来合成重要的含氮杂环化合物。考虑到合成化学正朝着更绿色、更高效、低成本和低排放的方向发展,在开发新反应的同时能够兼顾绿色化学的特性是至关重要的。甲亚胺叶立德参与的环加成反应一般具有原子经济、步骤简洁、反应条件温和和产率高等绿色化学特点,这类反应已经
学位
Cu-Ni-Sn合金具有高的强度、硬度、弹性,优异的导电导热性、耐腐蚀性、耐磨性、抗应力松弛性能、抗高温氧化性能等,在精密仪器、电子电器、航空航天、天然气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应用广泛,是最有潜力替代铍青铜的高强高弹性导电铜合金。然而Cu-Ni-Sn合金的制备难点在于其液固区间比较大,采用传统的铸造法制备Cu-Ni-Sn合金极容易出现Sn元素的微观偏析和宏观反偏析,导致合金在后续变形过程中容易开裂。
学位
Ti-6Al-4V合金具有比强度高、抗疲劳性能好、耐腐蚀性强等优点,是航空发动机叶片用关键材料。在航空发动机服役过程中,叶片和轮盘易发生微动磨损而失效。微动磨损不但大幅降低了航空发动机叶片的使用寿命,且为飞机服役安全留下安全隐患。如何改善Ti-6Al-4V合金抗微动磨损能力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调控界面晶粒尺寸是改善金属材料微动磨损性能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目前Ti-6Al-4V合金的晶粒细化机制
学位
阀门作为压力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广泛应用于核电、石油、化工等领域。但阀门设计多参考经验值,且阀门成型后进行的基于实验室环境下实验验证,与实际工况存在偏差,导致阀门在实际应用中无法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甚至在某些工况下造成阀门失效引发生产事故,因此对阀门实际工况下的动态特性展开研究对保障阀门的安全运行以及阀门的性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阀门实际工况下的动态特性并非仅与阀门本体有关,同时受其上下游管
学位
化学机械抛光(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简称CMP)技术通过化学和机械的协同作用去除工件表面材料,不仅可以获得原子级的超光滑表面,还具备全局和局部平坦化能力,在半导体制造,光学器件加工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CMP过程存在复杂化学机械耦合作用,并且机械作用和化学作用本身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CMP的材料去除过程的定量模拟和准确预测非常困难。到目前为止,CMP
学位
渗碳纳米贝氏体轴承钢因其表面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及出色的耐磨性能,同时心部具有优异的强韧性配合,被逐渐应用在风电轴承及齿轮行业中。但将其用于重载铁路货车轴承行业,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随着我国重载铁路货运的迅猛发展,对于更大轴重重载列车的需求也愈发强烈。而作为重载列车轴承的关键部件之一,渗碳轴承套圈主要起到支撑机械旋转体的作用,在服役过程中受到冲击载荷和摩擦载荷的周期性作用。随着对重载列车轴重要求的进
学位
可充电锂离子电池(LIBs)普遍地应用于各种设备之中,与早期开发的可充电电池系统相比,锂离子电池在重量和体积方面均显示出更高的能量密度。近年来,作为动力电池已经大规模地应用于电动汽车(EVs)之上。氧化铁材料的理论储锂容量可以超过1000 m Ah/g,远远高于目前使用的石墨负极(372 m Ah/g),同时兼具储量丰富、环境友好、安全性高等优势。然而其通常具有较短的循环寿命,这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