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13>I<,n><'m>团簇的结构稳定性和H在MgH<,2>表面的吸附扩散的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1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第一原理的CASTEP软件,对顶点型Al13Inm(n=1-12, m= -1,0,+1)团簇的成键特性和H在MgH2表面的吸附与扩散特性进行了计算。第一原理的CASTEP软件是一种基于量子力学的专门为固体材料科学研究所设计的程序包,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赝势平面波方法,能够很好地探索半导体、陶瓷、金属、矿物质和硅酸盐等材料的的晶体和表面性能,典型的应用包括研究材料的表面化学、结构性质、能带结构、态密度和光学性能。 针对实验中发现的顶点型Al13In-团簇的稳定性因n的奇偶变化存在振荡现象,本文对顶点型Al13Inm(n=1-12, m= -1,0,+1)团簇的能量、几何结构和电子机制进行了仔细地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团簇结构后发现Al13Inm团簇中的Al13部分不能保持优化前的正二十面体对称结构。结合能与能量二阶差分的计算结果表明,Al13In和Al13In- 团簇在n为偶数时相对n为奇数稳定;而Al13In+ 团簇则在n为奇数时较稳定。垂直电子分离能(VDE)显示Al13In和Al13In- 团簇在n为偶数时核外电子趋近于满壳层排布。电子态密度和电子密度差分图揭示了Al13In-团簇的稳定性变化不仅受核外的电子排布影响,而且与Al和I之间的成键特性有很大关系。 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对H原子和H2分子在MgH2完整表面和缺陷表面的吸附以及H原子在表面层中的扩散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1) H原子在表面的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与完整表面相比,缺陷表面对悬浮在其附近的H原子有更强的吸引作用。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相对于前者表面上的H,后者表面上的Mg对悬浮H原子有更强的吸引。(2)H2分子在表面的吸附只能是物理吸附。和H原子在两种表面的不同表现相似:在完整表面,和悬浮H2分子相互作用的是表面上的H原子;而在缺陷表面,和悬浮H2分子相互作用的是表面上的Mg原子。作用对象的不同,导致了悬浮H2分子在真空层是否旋转。(3)对H2分子被化学吸附到含有空位的缺陷表面进行过渡态计算,结果发现:只要克服一定的能垒,H2分子可以以分子形式被吸附到表面,并使其中的一个H原子占据空位。但是,这种吸附结构是不稳定的。(4)表面上最容易形成空位;只要克服较小的能垒,空位可以在晶体中扩散,即H原子能够在晶体中的空位间迁移。这也使球磨中产生的空位能够迅速被H原子填充,吸氢量逐渐增大。
其他文献
CoSb3基化合物作为典型的方钴矿结构热电材料,其开放式的结构使得外来原子能够填充到内部孔洞中,从而引起晶格缺陷,并且填充原子能够引起扰动而散射晶格声子,从而降低材料的热导
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比强度和比模量高、易于整体热固化成型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制造领域。在生产实际中,由于复合材料内部温度场和固化度场分布不均匀,使得固
在干旱区半干旱区,水资源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节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新疆地处欧亚大陆中心,降雨稀少蒸发强烈,土壤盐渍化影响了近三分之一的耕地,是土壤的主要
萜类化合物是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次生代谢物质,其种类繁多,不仅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被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医药卫生等方面。通常,萜类化合物是由异戊二
氮磷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元素,城市污水处理厂普遍采用生物法(Biological nutrients remova1,BNR)去除污水中的氮磷。随着国家污水排放标准日益严格,污水中的碳源已无法满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的到来,5G网络和物联网的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由于对5G物联网在技术进行研究的同时也伴随新技术的出现,因此在5G网络时代物联网的智能化技术逐渐走向成熟。为了满足未来移动终端设备的海量连接,运营商不得不扩建自己的网络,而光缆交接箱作为配线层和主干层的主要连接设备,是光纤物理网络的关键环节。结合5G网络更大的容量和更快的数据处理速度等优点,对光交接箱的智能化管理进行了探讨。
大约在距今2.51亿年前,也就是地质史上所谓的二叠纪末期,地球上近90%的物种突然灭绝了。导致这场大灾难的元凶或许并非什么小行星碰撞或者火山爆发,而是一种卑鄙的微生物。  过去流行的观点认为,这场大灭绝是由位于现今西伯利亚的火山爆发引发的。火山爆发使得空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急剧上升,导致气候变暖,海洋酸化,大多数物种来不及适应新的环境,只好纷纷告别地球舞台。  但最近美国麻省理工的地质学家丹尼尔·罗
臭氧氧化技术在饮用水处理领域应用十分广泛,但当水源中含有溴离子(Br-)时,臭氧(O3)会将其氧化生成一种潜在致癌物质溴酸根(BrO3-)。目前国内外对BrO3-控制方法的研究大都停留
有机锡化合物作为环境中的一类高毒性污染物,对人体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及免疫系统等方面具有毒性效应。环境中的有机锡化合物可以通过食物链富集,并最终进入人体。目前,有机锡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