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手法整复结合改良克氏针内固定术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为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9月深圳平乐骨伤科医院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予手法整复结合改良克氏针内固定术,对照组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两组患者于术前、术后、术后6周、术后3个月拍摄X线片并测量掌倾角、尺偏角及桡侧高度变化: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价两组患者术后当日、术后3天、术后1周、术后6周腕关节疼痛情况;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评价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腕关节功能;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住院天数、治疗费用及患者满意度。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之间的术后当日、术后3天、术后1周、术后6周VAS疼痛评分比较,术后当日、术后3天、术后1周VAS疼痛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之间的术前、术后、术后6周、术后3个月掌倾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之间的术前、术后桡骨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周、术后3个月桡骨高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之间的术前尺偏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术后6周、术后3个月尺偏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复查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评价腕关节功能,术后3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66.67%、7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83.33%、8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住院天数、治疗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3%、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时主观满意度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满意率分别为93.33%、7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式对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恢复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方面,手法整复结合改良克氏针内固定术低于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但是后期腕关节功能恢复无差异,且前者住院天数、治疗费用均明显低于后者,前者满意度高于后者,综合考虑老年人群的特殊生理阶段,手法整复结合改良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更易被老年患者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