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毛菊属的分子系统学与生物地理学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zh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毛菊属(Saussurea DC.)是菊科菜蓟族最大的属之一,约460个种,呈典型北半球分布。前人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属传统的属下各分类单元大多不是单系,其属下划分需要更科学的分类系统。此外,风毛菊属的起源与演化及现代分布格局的成因不明。本文通过广泛的类群取样,利用分子系统学方法重建了风毛菊属的系统发育框架。同时,在所建立的系统发育框架基础上,重建了多个重要形态性状的进化历史,并利用分子钟估算和祖先分布区重建方法,探讨了风毛菊属的起源和演化历史。主要结果如下:  1.分子系统学研究  在充分考虑类群代表性和地理分布代表性的情况下,我们选取了风毛菊属植物共263种441样品及其近缘属7个属11个样品,进行了两次系统发育分析:  (1)利用4个叶绿体基因片段(ycf1、rpl32-ndhF、psbA-trnH、trnL-F)和1个核核糖体基因(nrDNA)片段(ITS)对风毛菊属进行了初步的系统发育分析;(2)利用7个叶绿体基因片段(ycf1、rpl32-ndhF、psbA-trnH、trnL-F、rbcL、trn Y-rpoB、trnL-rpl32)和2个核核糖体基因片段(ITS和ETS)对部分代表物种进行了深入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风毛菊属为支持率很强的单系,其姐妹类群为肉木香属(Polytaxis);(2)风毛菊属属下的传统分类等级大部分不是单系;(3)风毛菊属植物被重新划分为5个大的分支,但5个分支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2.形态进化的重建  7个重要形态性状(头状花序排列方式,叶形,茎明显与否,茎是否有翼,总苞长宽比,总苞被毛情况,总苞片是否反折)的进化重建表明:这些通常用于风毛菊属的分类与鉴定的形态性状都是多次起源的,存在明显的趋同现象,不应作为风毛菊属属下各分类群之间的鉴别特征。  3.生物地理学研究  在建成的风毛菊属属下分类系统发育框架的基础上,利用BEAST进行了分子钟估算,利用RASP软件中的S-DIVA、DEC和S-DEC方法进行祖先分布区重建。结果表明,风毛菊属最近共同祖先起源于中新世晚期(约7.66Mya)的横断山地区,受青藏高原第三次抬升的影响,分化成海拔相对较高和相对较低的2支;受青藏高原第四次抬升的影响,风毛菊属在3.6Mya后发生了多次辐射进化;受全球气温降低的影响,风毛菊属在中新世晚期开始向青藏高原-横断山以外的高山扩散,并约在更新世扩散到北美洲。
其他文献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数字化存储设备的成本不断下降,使得图像数据的规模呈现爆炸性的增长。随着图片数量的增加和大量强大的计算机
本文建立了小单孢菌属放线菌的选择性分离方法和特异引物PCR快速鉴定该属放线菌的方法,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并对四株可能是新种的分离株进行了初步的
仔猪的肠道发育不健全,早期断奶极易导致小肠黏膜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多胺作为瞬间能量来源和细胞内信号分子,对小肠黏膜的生长、发育、成熟、适应性和损伤后
高剑父提出中国画的创新方式“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思想体现出用色彩和水墨渲染的交响,并在作品《东战场的烈焰》中进行尝试,用渴笔、秃笔,分披纵横,苍莽郁勃,自成家法。创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本文以磁悬浮列车车地通信系统为依托,介绍了一种适用于磁悬浮列车通信环境的无线通信系统基带信号处理板卡设计方案,该板卡主要实现将TDMA协议的分接数据和其他板卡的诊断信
随着深亚微米(DSM)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正在兴起的系统芯片(SOC),因其电路规模空前的复杂和庞大,这给芯片的测试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来自于测试本身的难度,更
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制备硒化镉量子点和刺猬状结构的碲化镉半导体量子点,并研究它们的光学性质。由于主客体效应,以介孔二氧化硅作为反应容器组装单分散的半导体量子点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作为二十世纪末期兴起并逐渐大规模使用的一种非接触式无线识别技术,目前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当前的射频识别系统主要分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