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率成像系统波像差检测中的图像处理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iaowa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学干涉测量是以光波长为计量单位的一种高精度、高灵敏度、非接触性的光学测试技术,能实现实时、快速、高精度、多参数、全场、动态测量,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光学系统的分辨率越来越高,为了达到衍射极限分辨率,对光学元件和光学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传统的点衍射干涉仪相比,相移点衍射干涉仪采用针孔衍射的球面波作为参考波,通过移动光栅同时引入了相移,可以应用在极紫外线,X射线等短波段在线检测包括设计残差、装调误差和面形误差在内的整个成像系统的总的波像差。这对于指导高分辨率成像光学系统的装调,提高光学加工水平,提高系统的分辨率更具指导意义。本文对高分辨率成像系统波像差检测中的关键技术——干涉图数据处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干涉图的去噪、相位提取、相位展开、波面拟合等。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干涉图的处理是光学干涉测量的关键技术,它决定了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迄今已有一系列有效的位相测量方法。本文首先对位相测量方法作了详细概述,在此基础上对傅立叶变换处理单幅干涉图做了详细研究和改进。重点解决了采用二维离散傅立叶变换(DFT)处理干涉图求解相位过程中的三个问题: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采用傅立叶变换处理干涉图中的频谱泄漏产生的原因以及改善频谱泄漏的方法:接着重点讨论了圆形干涉的区域外插问题,结合图像修复,提出了一种基于样本块的干涉图外插算法。算法利用干涉图的可信度和等照度线特征,来确定填充块的优先权,然后在干涉图的已知区域寻求与待填充块最相似的样本块进行填充,计算机模拟和试验证明能够获得好的外插效果;最后讨论了滤波器的中心频率的确定与滤波带宽的选取原则与方法。   二维相位展开是光学干涉测量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之一,加权最小二乘法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种相位展开方法,本文在此基础上针对含噪声包裹相位图进行相位展开的问题,建立了基于预条件共轭斜量法的加权最小二乘相位展开算法模型,引入非加权二维离散余弦变换求解具有纽曼边界条件的泊松方程得到的解作为预条件,从而加快迭代速度。算法中的权重项由新质量图确定,得到最小二乘意义下的展开相位。模拟与试验表明,算法能有效处理含噪声的包裹相位图,得到较好的相位展开结果。   参与研制了一套用于检测其系统波像差的相移点衍射干涉仪的原理样机和接近衍射极限分辨率的Schwarzschild微缩投影物镜系统,利用该干涉仪和本论文研究的图像处理技术检测632.8nm可见光波段Schwarzschild微缩投影物镜系统的总波像差(包括设计残差、加工和装调误差)。测量结果表明,系统波像差为0.1293λ,重复性为0.0040λ。
其他文献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其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新能源最有前景的发展方向之一。国内的风能发电技术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来还比较落后,发展我国的风力
高压直流输电(HVDC)具有一系列交流输电所不具有的优点,尤其适用于电网之间的非同步互联、跨海互联、远距离互联等,是新世纪一种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输电技术。而直流输电与交流
研究性学习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但究其实施过程,也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作为载体.从而,现行的中学各学科教学中也都应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做出自己的努力.那么高中数学
本文以我国中、上部相同等级烟叶为材料,分析了不同烤烟产区烟叶游离氨基酸的差异;以相同产地不同品质烟叶为材料,探究了游离氨基酸与烟叶外观、感官品质及香型风格的关系;结合栽
变电站是电力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担负着电能转换和分配的任务,对电网的安全和经济运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计算机在继电保护应用中的深入,智能电子设备(Intelligent Electro
电力系统安全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头等大事。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大电网事故使电力系统安全成为了全球电力工业界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电力系统安全分析
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各相绕组间低热耦合无电磁耦合的双余度永磁同步电动机(DRPMSM)”的子课题,重点研究了双余度永磁同步电动机隔热材料设计,精确电机模型的建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越发的紧缺,新能源的开发与节能技术已成为热门技术领域,被广大学者所重视。双PWM变换器因为具有网侧电流正弦化,单位功率因数,且可实现电能的双
电力改革前,发电企业以发电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提高发电厂效率主要靠优化内部运行方式。2002年我国全面启动电力改革后,实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这一改革对发电环节的冲击
随着大容量、超高压、远距离、交直流混合输电及大机组的跨区域电网的发展,电网结构日益复杂,设备种类越来越多,且技术、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使电力系统发生灾变的可能性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