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文章文学性及其成因研究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bei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况的作品。该书在阐发儒家大意的同时也总结了当时各学派和荀子自己的学术思想。内容既涉及哲学、伦理学等抽象学科的哲理思考,也包含了对政治学、文学、经济学等实用学科的看法。在哲学上,荀子注重于对唯物观点的阐释;在政治上,重视维护社会等级的秩序,强调礼法的重要性;在伦理上,驳斥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生而本恶;在文学上,强调“明道”、“宗经”。《荀子》中的这些思想得到后世士人们的内在认可,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对于《荀子》文章的研究历来的学者往往把重点投入到了其文章的思想方面。对《荀子》文章文学方面的研究,也都拘泥在了对文艺思想的探讨上,而对于《荀子》文章文学本身的探讨,既文学性的研究则较少涉及。正因为此,本文即从《荀子》文章的文本入手,尝试探讨《荀子》文章的文学性及其形成的原因。本文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是梳理前人在文艺思想、文体和诗学等方面对《荀子》文章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同时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正文部分分为四章,大致内容如下:第一章,通过对《荀子》文章的文本分析,从文学体裁、文学形象、语言艺术和题材、风格等五个方面来论述《荀子》文章文学性的表现。从而得出在体裁上荀文采用散文、成相、赋等多种文体;在形象塑造上,力求生动精当;在语言上,多种修辞手法与韵律使用并重;在题材、风格上,选用多种题材,形成了学者之风、论辩之风和讽刺之风的观点。第二章、第三章,着重论述了影响《荀子》文章的文学性形成的几个关键因素。对于这些因素先阐述的是荀子“明道”“宗经”思想、论辩思想和音乐思想等对《荀子》文学性形成的影响,后又从先秦文学观念与语言、文体的发展,地域文化等几个方面谈《荀子》文章的文学性形成的原因。第四章,从《荀子》文章的文学性对后世的影响和其文章文学性的形成带给我们的启示两个角度来升华前面的研究结论。结语部分对全文的内容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对自己在论述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作了自我批评。
其他文献
该文在通读《冯至全集》的基础上,抽取《山水》文本及其参照物《伍子胥》、《十四行集》进行精读,然后联系《山水》产生的语境,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纵横比照中,推绎出冯至的另
清初传记文没有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因此,其成就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本文选择清初十名作家所写的传记文为研究对象,十名作家包括:钱谦益、黄宗羲、侯方域、魏禧、汪琬、朱彝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发展迅速,人们对美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高。美的发展要结合当代人的审美需要,反映当代人的终极关怀和对美的追求。美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学科,应在扬弃
论文认为无论是修辞的"真"还是"美",它们与逻辑都是和谐统一的,而论文的写作也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修辞的"真"指的是准确表情达意、真实反映世界,这是修辞的基本目标
该文在前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考察了山东方言的入声调,既有共时的描写,又有历时的比较,力求为汉语入声调的演变研究提供一份比较完整的资料.全文共分四章,每章内容摘要如
清代是杜诗学史上集大成的时代,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并对后世杜诗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该论文从杜诗笺注史、阐释史、接受史、文学批评史以及文化史、美学史等诸多方
全文分六部分对屈大均的诗歌意象作全面论述: 第一部分是对意象的界释。 作为一个完整且具特定审美内涵的概念,意象的形成有其较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周易·系辞》较早述
近年来,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我国每年因农产品中高毒农药残留量超标造成的中毒事件屡屡发生。因此,对食品中农药残留量及时、准确地分析检测事关重大。由
文学经典论争历来是文学理论界的热门话题,21世纪以来的经济全球化使文学作品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流通,文学经典的建构发生了新的变化。美国比较文学学者大卫·达姆罗什的文学理
该文即对这样一位举足轻重的中古文学的转关人物进行了全面清理,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一,萧纲的生平及其文学活动;二,文学主张和文艺思想;三,文学创作及其历史评价.论述的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