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亮氨酸对杂交江鲿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道健康对鱼类生长非常关键。本试验研究了异亮氨酸对杂交江鲿(Pelteobagrus vachelli×Leiocassis longirostris)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选择33.0±0.1g的杂交江鲿630尾,随机分成7个处理,每个处理包含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异亮氨酸水平为5.0、7.5、10.0、12.5、15.0、17.5和20.0g/kg的半纯合日粮8周。考察异亮氨酸对杂交江鲿生产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探究异亮氨酸保护鱼类肠道健康的作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异亮氨酸对杂交江鲿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日粮添加适宜水平异亮氨酸:(1)增重率(PWG)、摄饵量(FI)、特异性生长率(SGR)、饲料转化效率(FE)、蛋白质转化效率(PER)显著提高(P<0.05);(2)全鱼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蛋白质沉积率(PPV)、脂肪沉积率(LPV)和灰分沉积率(APV)显著提高(P<0.05),对全鱼粗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以PWG为标识,二次回归分析确定杂交江鲿异亮氨酸需要量为12.43g/kg饲粮(32.05g/kg饲粮蛋白)。2.异亮氨酸对杂交江鲿肠道健康的影响结果显示,日粮添加适宜水平异亮氨酸:(1)肠长指数(RGL)显著提高(P<0.05),而对肠重(IW)和肠体指数(ISI)无显著影响(P>0.05);(2)肠皱襞高度(IFH)、肠皱襞宽度(IFD)、肠皱襞纵截面积(IFSA)、肠道肌层厚度(IMT)、肠皱襞杯状细胞数量(GCS)均显著升高(P<0.05);(3)粘蛋白2(MUC2)、紧密连接蛋白ZO2、claudin3和claudin7 mRNA水平显著上调(P<0.05),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2和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mRNA水平显著下调(P<0.05);(4)肠道活性氧(ROS)、丙二醛(MDA)和蛋白质羰基(PC)含量显著下降(P<0.05),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力,抗超氧阴离子(ASA)能力、抗羟自由基(AHR)能力和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提高(P<0.05);(5)肠道GST、GPx1a和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mRNA水平显著上调(P<0.05),Cu Zn SOD、CAT、谷氨酰半胱氨酸合成酶催化亚基(GCLC)和Kelch样ECH联合蛋白1(Keap1)mRNA水平显著下调(P<0.05);(6)肠道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Akt1)、Akt2、Akt3、氨基酸末端激酶1(JNK1)、JNK2、JNK3和叉头框蛋白6(FOXO6)mRNA水平显著提高(P<0.05),FOXO1、FOXO3a和FOXO4 mRNA水平显著下降(P<0.05);(7)下调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caspase9 mRNA水平(P<0.05);(8)肠道溶菌酶(LZM)、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补体3(C3)、C4和免疫球蛋白M(Ig M)含量显著提高(P<0.05);(9)肠道C型凝集素(c-type-lectin)、c-LZM、g-LZM和铁调素(hepcidin)mRNA水平显著提高(P<0.05);(10)显著上调肠道去乙酰化酶1(sirt1)、核糖体S6蛋白激酶(p90rsk)和β防御素(β-defensin)mRNA水平(P<0.05),胞外信号调节激1(ERK1)和ERK2 mRNA水平显著降低(P<0.05)。综上所述:适宜量的异亮氨酸能提高杂交江鲿生长性能、促进肠道发育。异亮氨酸可能通过调控Nrf2/Keap1、Akt/FOXO3a和JNK/FOXO4信号分子基因转录,调节抗氧化酶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肠道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物含量,减少蛋白质和脂质的氧化损伤,提高肠道抗氧化状态;抑制肠细胞凋亡,进而保证肠细胞完整性。此外,异亮氨酸能促进MUC2基因表达;通过MLCK调控鱼类肠道紧密连接蛋白基因的表达,提高肠道紧密连接性。异亮氨酸能通过提高LZM、ACP、AKP活力和C3、C4与Ig M含量以及β-defensin、c-type-lectin、c-LZM、g-LZM和hepcidin mRNA水平增强肠道化学屏障功能。进一步研究发现,β-defensin、c-type-lectin和c-LZM mRNA转录水平的升高可能与sirt1/ERK1/2/p90rsk信号分子基因转录有关。
其他文献
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 L.)是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披碱草属(Elymus)模式种植物,在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的人工草地建植和草原生态恢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由于缺乏基因组信息,老芒麦分子育种方面的研究滞后不前,因此对老芒麦基因组展开测序工作,开发老芒麦基因组资源可突破瓶颈,推动老芒麦育种研究进一步发展。本研究首次以异源四倍体老芒麦“川草2号”作为材
学位
植物多倍化现象普遍存在于被子植物中,并且在植物的进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形成的多倍体会因为基因重复造成基因组的一些短期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化很可能会增强植物的抗逆能力。干旱灾害是造成全球粮食减产的重要原因,也会对全球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为了应对无法避免的干旱灾害,通过培育耐旱的植物品种和解析植物耐旱的分子机制,能有助于缓解和减少干旱对植物产生的有害影响。本课题组用秋水仙素对四倍体柳枝稷(Pa
学位
狼尾草属(Pennisetum)多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属于禾本科(Poaceae)黍亚科(Panicum),是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重要牧草,适应性极强,能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正常生长。尽管狼尾草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但目前为止的研究对其遗传信息方面的了解依然严重不足,有限的分子标记数量也阻碍了狼尾草属植物的研究进展。因此本实验对狼尾草属品种紫色象草进行了基于第二代测序平台的基因组Survey
学位
高山柳(Salix cupularis)是良好的防风、固沙植物,也是川西北高寒沙区治理恢复的先锋植物,多年恢复治理实践发现,高山柳对该沙化环境的适应性极强,能有效地改善土壤养分条件。凋落物分解是物质循环中的关键环节,在高寒沙化地恢复中,高山柳凋落物的分解对于土壤养分条件的改善意义重大。沙化草地恢复治理过程中,可利用高原牧草的种植恢复对当地牧民的放牧生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草本植物的恢复十分重要。
学位
在脊椎动物中,影响生长速率的基因通常通过改变生长调控因子的生成,从而引起个体生长差异。本研究以同一批繁殖、相同生长条件而产生的生长速率显著差异的大鳞副泥鳅为研究对象,以其全脑、肝脏、肌肉作为实验材料,通过转录组测序,从分子层面发掘引起生长差异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在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基础上,对4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克隆,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了8个与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转录组测序结果。主要结果如下
学位
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是世界广泛分布的多年生禾本科牧草之一,在温带地区生长优良,具有耐荫性、抗寒性及越冬性强等优点,是草地生态恢复和畜牧生产的重要草种。鸭茅育种主要采用传统育种方法,效率低、周期长,为改善这种局面,急需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定向转移优良基因。因此,构建鸭茅组织培养高频再生体系、开展遗传转化相关技术研究具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流式细胞仪鉴定鸭茅倍性,将其与细胞学
学位
Toll样受体5(TLR5),是Toll样受体家族中的一员。TLR5基因主要识别鞭毛蛋白,并参与炎症反应,在动物的抗病育种研究上有很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收集了5个山羊品种共计165只无亲缘关系的山羊作为试验材料,其中萨能山羊67只、简州大耳羊27只、美姑山羊17只、藏山羊35只和川南黑山羊19只,用以研究山羊TLR5基因编码区、5’-UTR及3’-UTR区域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
学位
我国山羊遗传资源极为丰富,是研究品种遗传分化的理想材料。在山羊中,耳性状极具多样性,是品种的重要外貌特征之一。耳性状是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为了筛选控制山羊耳面积的候选基因,本研究采集了60只雄性藏山羊耳组织,这些个体来自西藏仲巴县帕江乡同一群体,但耳朵大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正常耳、小耳各30只)。选择耳面积性状较为极端的40个个体(正常耳、小耳各20只)提取DNA,使用个体DNA等量混合的
学位
鲟鱼由于鱼子酱质量高、营养丰富等特点,被视为全球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人工养殖业也随之快速发展。我国是全球鲟鱼养殖大国,但近年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S.iniae)感染造成的鲟鱼病害频发、损失严重。肠道是鱼类重要的消化器官,也是黏膜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S.iniae感染对肠道屏障的损伤和菌群结构的影响仍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以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
学位
鸭产业中,传统养殖方式造成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产业规模发展的关键因素。更为环保的网上平养方式是肉鸭养殖方式转型的必然趋势。然而,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网上平养对鸭生产性能的影响,而网上平养对鸭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等的影响还缺乏报道。因此,本文以地面平养为对照,旨在研究网上平养对4、8、13周龄农华麻鸭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期为麻鸭的养殖方式选择提供依据,并为研究网上平养对鸭健康状况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