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19450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中国崛起的世纪,中国将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繁荣发展放在国家建设首位,维护稳定繁荣的周边环境是我国外交的重要内容之一。东南亚是中国重要的周边地区。东盟是东南亚国家为维护自身经济政治利益而成立的一个区域合作组织,发展好与东盟的关系对我国意义重大。近几年,由于南海争端不断复杂化、国际化,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也受到影响。区域外大国的介入也使亚太地区的和平环境面临挑战。在这种局势下,如何继续维护中国与东盟关系持续友好发展,保持一个和平的周边环境,是我国各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如何促进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深入友好发展为研究目的,深入探讨了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本文将分为五大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绪论。一是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对本课题的研究缘起和选题意义进行了阐述,提出了本文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全面梳理,并总结了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特点和不足。三是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四是本文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重要性和有利因素。本部分首先探讨了中国与东盟关系友好发展的重大意义。从双方应对21世纪全球化跨区域非传统安全领域问题的挑战,推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增进政治和传统安全领域的互信与共识,共建地区和平的需要,改善中国的地缘经济结构,维护亚太和平环境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然后分析了能够促进中国与东盟关系友好发展的有利因素。从中国与东盟近代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现代化发展任务的相似性,以及双方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合作框架的成熟这几个方面来讨论中国与东盟关系持续友好发展的可能性即有利因素。第三部分: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制约因素。本部分以南海争端为切入点讨论影响双方关系友好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是探讨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越南、菲律宾的关系;二是探讨区域外大国美国、日本、印度介入南海争端对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影响;三是东盟的大国平衡外交战略对双方关系的影响。从这三个方面探讨现阶段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友好深入发展的制约因素。本部分找出这些制约因素为下文采取相应措施促进中国与东盟关系深入友好持续发展打下基础。第四部分:中国发展与东盟关系的措施。本部分针对第三部分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的不利因素来提出应对措施。分为两块进行论述,一是针对亚太地区南海争端的复杂局面中国应采取的方法。二是探讨促进中国与东盟政治互信应采取的方法。第五部分: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的前景。本部分从两方面对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前景做出预测,一是论述双方关系前景光明的原因;二是论述发展道路曲折的原因。本文分析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因素,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促进双方关系稳定发展,希望通过对促进中国与东盟关系深入发展方面的探讨,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实证材料,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究。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不断增强,森林景观格局发生明显变化,森林安全受到威胁。城市扩张、农田开发等使得结构上完整、相对独立的
伴随着日趋复杂的经营环境和加剧的市场竞争,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已无法满足现代公司的管理要求。因公司经营风险的大幅增加,公司管理层和外部监管机构对内部审计寄予了更高的期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之下,信息技术已经应用于各种各样的行业和企业内,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的竞争也越来越大。战略管理在企业
阅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形式,人类对知识的渴望始于阅读需求。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自主学习、主动积累、留心观察等学习能力,可能已经形成。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材重点加强了阅
2002年以来,随着国家电力体制的改革、厂网分开,电力建设市场的垄断格局被逐渐打破,受到政策、经济、市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加上企业自身管理当中存在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导致负担太
本研究探讨小鼠调节性树突状细胞(rDC)分泌的外泌体(regulatory exosomes,rDex)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并与正常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外泌体(immature exosomes,iDex)诱导免疫耐受
降水防砂材料充填防砂能改善井底流动条件,起到降水增油稳砂的作用,但其施工效果综合评价模型方面的研究尚为空白。通过降水防砂材料油水相对渗透率性能评价实验,探讨了降水
集装箱货代公司在集装箱海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今,集装箱运输市场供大于求,集装箱货代公司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收益管理作为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就是集装箱货代公司
从思想史的角度观察,作为儒家学者的许衡,他的思想特别凸显之处是:第一,张扬儒家德治仁政的政治理念和历史经验;第二,承传理学主流而未遑辨析其分歧;第三,开启理学向实学的转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在我国,由于部门分工等原因造成对高标准农田标准的认识不统一。现有的相关标准只是着重规定建设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