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国民素质培养研究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s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肩负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同时,大学生在校期间是人生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还尚未形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通过探索大学生国民素质培养途径,提高大学生群体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是大学生健康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国民素质的培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政治素养、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这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命运休戚相关,关系着我党领导地位和执政基础的巩固,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高校大学生国民素质的培养,可以使培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转变为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人性中的积极力量,为高校大学生国民素质培养工作开辟一条新的路径。为此,本文围绕大学生国民素质培养,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可能的创新之处,重点对积极心理学、国民素质、公民素质等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一章,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国民素质进行了初步认识。从大学生国民素质的基本内容、大学生国民素质培养与提高模型构建方面对大学生国民素质进行了深入认识。第二章,对大学生国民素质的现状从思想道德素质现状(如追求潮流,安逸享乐,缺乏节约意识、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盲目崇拜西方,认识容易走极端)、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身体素质等方面论述了当前大学生国民素质的现状。同时认为大学生国民素质存在社会性、整体性和独特性等特点。第三章,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国民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通过分析认为当前大学生国民素质存在思想道德素质滑坡、身体素质下降、心理素质脆弱等方面的问题,认为是国际大环境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影响、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文化因素的影响、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成长环境的影响等原因造成了大学生国民素质问题的出现。第四章,从促使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自我评价和情感、激发大学生的正能量、提高大学生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培养的合理性等方面对大学生国民素质培养贯穿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大学生国民素质培养应该具有的原则。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最后,从良好育人环境的创建、纯净网络环境的培育、强化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国民素质中的作用、注重家庭教育、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培养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对大学生国民素质培养策略进行了阐述。结语,对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自中小学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基层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受到挑战。教师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线开展者,能否真正落实践行新课程标准,成为基础教育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因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作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发展推动力,是实现中原物流行业进一步发展的保障。本文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为指导思想,对
近些年来,社会思想领域出现了众多的社会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作为其中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潮在我国沉渣泛起,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历史观念。现如今,其传播形式也
张扬大学生的主体性,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正在成为我国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
高校科研活动承担着将科研资源转化为多种科研产出的社会资源转换功能,高校科研领域的全面提升是促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国高校科研资源稀缺、科研投入不足,科研
本文以汉代石雕造型艺术形式作典型性研究,结合有关汉代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献资料,探讨汉代石雕艺术的独特内涵和美学精神,及其艺术形式、风格、表现手法,意在阐述汉代石雕艺术
群起性事件的发生往往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背景,是多种社会矛盾交织冲突的产物,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常常面临由各种风险因素引致的政治风险、法律责任风险、人
<正>15世纪,艺术在意大利正致力于对自然界作出新的世俗性的、科学的解释。~1自从阿尔贝蒂在《论绘画》中论及视觉与自然对象的关系之后,致力于从事艺术的科学基础研究的理论
不断加剧的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导致生态脆弱性问题大量涌现。目前,生态脆弱性研究已经成为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热点
镉(Cadmium, Cd)在自然界广泛存在,是一种重金属微量元素,也是土壤重金属主要污染物。在Cd、Hg、As、Cr、Pb这五种重金属污染物中,Cd被列为首位,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