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控制引导策略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1019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村落是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的重要载体,是历史文化记忆的活态延续,其物质空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较强的保护价值。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量流失,传统村落正在急剧减少。重庆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1),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却面临着独特的困境。因而急需提供合理有效的保护与引导,抢救传统村落资源。论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成文。首先,对重庆市现有传统村落规划体系进行系统的理论调查,了解目前我市传统村落规划编制的总体情况,主要包括其编制内容、深度和对相关标准的执行程度。在此基础上对重庆市传统村落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了解我市传统村落目前的保护工作现状,并对传统村落规划的实际执行程度进行总结分析,认为我市传统村落规划仍存在许多难以落实的方面。本文从规划实施与规划编制的差距入手,进行分析与反思,认为我市传统村落规划难以实施的原因主要包括规划无效和规划失效两方面。进而从规划编制与管理实施两个环节对我市传统村落规划可操作性差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即前期调查不充分、技术措施不合理、产业规划过于理想以及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存在的种种弊端。然后,将视野转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成功案例,通过分析其他地区如何规划引导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成功经验,对重庆市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带来启发。但是重庆市的现实条件存在诸多限制,需要加以考虑,避免对成功经验的照搬照抄。重庆市的现实条件限制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先天条件差,一个是先天的地形条件复杂,造成传统村落交通不便,一个是文化资源杂糅及物质空间破坏严重。另一方面是在发展过程中造成严重的村落空心化,并且重庆市乡村本身经济基础较差,教育资源匮乏。另外,我国的农村宅基地归农民私有,村落保护过程中出现的传统文化保护需要与农民的发展需要矛盾突出。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目前重庆市传统村落自上而下的保护方式,造成村民参与基础薄弱,保护意识差。最终,论文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整体流程出发,制定传统村落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总体框架,对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和编制方法提出相应的引导建议,对传统村落的管理提出方式优化建议。认为重庆市传统村落规划的引导要点在于首先要形成清晰的价值判断,需要对现有文化遗存进行历史溯源与空间预留,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基础资料掌握情况进行分期规划编制与审批,同时才能做出切合实际的产业规划。其次,论文为传统村落规划的措施制定给予部分建议,提高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可操作性。论文主要针对规划制定与实施的思路方法进行探讨,以期对同类保护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
其他文献
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深圳经历了一个快速城市化发展的阶段,城中村便是快速发展阶段的产物。如今大量的外来人口聚集在城中村,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不能进入城市的正规经济部门
随着全球化日益发展和中国国内市场对世界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增加,吸引了大量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开拓新视野和探索新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出了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思考一个
时代在不断进步与发展,全球医疗建筑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医学模式正在朝向综合医疗模式迈进,关注人的心理行为需求成为当下的主题。护理单元作为医疗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病
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如今己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市场开发为主导的商品住宅大量兴建。住区节地建设,在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
花都区是广州市的一个市辖区。花都区农村村民建房难是近年社会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州市行政区域内农村村民住宅规划建设的问题。在“三农问题”成为中国
本文是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光气候分区的高校室内照明与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光生物效应研究》(批准号51478060),主要研究高校教师办公空间中照明环境对人工作效率和舒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珠江三角洲城市圈的社会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各种产业不断集聚,使得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一些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同时,政府也希望
居住区户外环境作为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的生活休戚相关,居住区户外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随着物质和精神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居住区建设也
本文以屋顶绿化应用研究为主题,以夏热冬暖地区城市居住建筑为范围进行研究。分析和应用屋顶绿化的技术与节能手段;探索新的屋顶绿化模式,寻求屋顶绿化在夏热冬暖地区广泛的推广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正在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在城市建设方面,传统的“大拆大建”已经不再符合当下社会的发展需求,倡导“资源集约型社会”,倡导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