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辅助功能纤维的制备及对蔬菜中Cu(Ⅱ)的检测应用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3171455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目前重金属污染的问题,尤其是土壤重金属污染导致的蔬菜污染问题,现有的分析检测方法尚有许多不足,因此建立一种准确度好、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成本低的方法尤为重要。开展新型吸附功能材料的制备并与分光光度法联用,能有效增加分光光度法的检测范围,具有重要价值和实际意义。本研究采用微波辅助方法,以聚丙烯腈纤维为原料,用羟基脲、2-氨基吡啶和5-氨基-2-甲氧基吡啶为配体,分别以一步法制备了聚丙烯腈基-羟基脲(PAN-HDU)、聚丙烯腈基-2-氨基吡啶(PAN-TAP)和聚丙烯腈基-5-氨基-2-甲氧基吡啶(PAN-FAMP)三种吸附功能纤维。采用5因素4水平的正交实验方法对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并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Zeta电位和元素分析对吸附功能纤维进行表征。测定了3种纤维的吸附性能,PAN-HDU纤维对Cu(Ⅱ)离子的吸附最佳pH=6,吸附120min时达到平衡,PAN-TAP和PAN-FAMP纤维对Cr(Ⅵ)离子的吸附最佳pH=2,PANTAP纤维的吸附平衡时间是60 min,PAN-FAMP是30 min。洗脱循环实验表明,0.5 mol/L的盐酸可以完全洗脱吸附在PAN-HDU上的Cu(Ⅱ),经过5次解吸吸附循环,吸附量仍在初始吸附量的90%以上。4 mol/L的盐酸对PAN-TAP和PAN-FAMP的解吸率在70%以上。通过对吸附功能纤维的实验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三种纤维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表明吸附过程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PAN-HDU在25℃理论吸附量为219.08 mg/g,PAN-TAP的25℃理论吸附量为287.14 mg/g,PAN-FAMP的25℃理论吸附量为282.38 mg/g。吸附热力学结果显示吸附过程自发进行,升温对吸附有促进作用,吸附过程中固液系统微界面的不规则层间吸附有所增强。XPS分析结果表明,PAN-HDU纤维是由于N、O原子对Cu(Ⅱ)离子的螯合作用为主要吸附机理,PAN-TAP和PAN-FAMP纤维的吸附机理是离子交换作用和螯合作用。将PAN-HDU纤维与分光光度法联用,建立了一种检测蔬菜中Cu(Ⅱ)离子的方法。优化了PAN-HDU纤维预富集柱的最佳条件,与分光光度法联用检测了6种蔬菜中Cu(Ⅱ)离子的含量,结果与ICP-AES的结果基本无异。精密度和加标回收实验表明,本方法准确度、精密度良好,为吸附功能纤维应用于食品重金属检测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技术方案。
其他文献
期刊
结合瀑布沟水电站地下洞室群施工的具体情况,利用系统工程仿真原理,对其地下洞室施工交通进行了模拟。在摸拟中通过构建系统模型,确定施工参数,比选出更佳的施工方案,其方法对以后
11月6日,四川省三台县吴家渡水电站一二号2×14兆瓦机组并网发电,第三台机组1×14兆瓦正着手调试运行,春节前也将计划投产,这标志着三台县地方电力的发展步入又一个黄金
复合点阵层板由点阵芯层和金属面板组成,由于其芯层点阵材料具有丰富而规律的孔隙,在比强度、比刚度、吸能缓震等力学性能上相比于传统的实心结构具有明显优势。本文分别以AZ31B镁合金、熔融沉积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3D打印改性聚乳酸微点阵作为面板和芯层,制备了一种新型复合点阵夹芯板,并通过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其弯曲性能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低
目前制备金属薄膜的主要方法有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沉积(CVD)、电镀和化学镀。对于传统的PVD和CVD而言,前驱体常为固态或气态且种类较少;使用的还原气体常为氢气,但氢气
热轧带肋钢筋是指经热轧成型并自然冷却、横截面为圆形且表面带有两条纵肋和延长度方向均匀分布横肋的钢筋。热轧带肋钢筋按供应方式不同,一般分为直条和盘圆条两种:按其横肋的
在装修施工中,很多项目都有刷油漆和银粉漆的工序,它是要求施工细致且污染严重的工序。特别是在刷暖气和给水管道的靠墙一面,既看不见,又难进刷子,漏刷严重,有时还会污染墙面
众所周知,为确保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常常需要在施工现场预制砂浆垫块。这种砂浆预制垫块,一般采用M15砂浆制作:先在地面上将砂浆按钢筋保护层厚度铺平、压实,
2006年12月9日上午11时,国电大渡河公司猴子岩水电站建设分公司成立揭牌仪式在甘孜州康定县姑咱镇隆重举行,国电大渡河公司总经理刘金焕、甘孜州常务副州长王亚光为猴子岩分公
本研究旨在探索湿性发酵豆粕生产工艺的优化和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为湿性发酵豆粕在蛋鸡配合饲料中的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一、湿性发酵豆粕发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