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耳聋根据病变性质可分为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和混合性聋三种,其中感音神经性聋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一般认为耳蜗毛细胞的不可逆性损伤是造成感音神经性聋的重要原因。因此,毛细胞再生是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关键。目前,再生毛细胞可来源于支持细胞的转分化的理论已经得到了普遍共识。然而,支持细胞的转分化能力似乎与其状态有关。本文对Hath1基因内耳导入治疗噪声性聋进行了研究。研究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高强度脉冲噪声暴露后不同时段豚鼠耳蜗形态和听力学变化。听力正常的豚鼠给予脉冲噪声(压力峰值为175.0dB SPL,脉宽0.25 ms)连续暴露200次。噪声暴露后即刻、1周和4周,应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brainstem respons,ABR)进行听功能检测。结果显示三个不同时间段在4kHz、8kHz、16kHz和20kHz频率范围,刺激声最大输出时ABR波形均无法引出。扫描电镜、耳蜗铺片及冰冻切片HE染色显示,在噪声暴露后即刻,豚鼠耳蜗Cortis器结构基本正常;在噪声暴露后1周,内毛细胞和支持细胞存在,而外毛细胞全部或大部缺失;在噪声暴露后4周,内、外毛细胞全部缺失,分化的支持细胞也消失,整个Cortis器完全瘢痕化。结论:高强度脉冲噪声连续暴露,在听力学上造成豚鼠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法恢复;在形态学上,噪声暴露后1周仍可见分化的支持细胞,而噪声暴露后四周分化的支持细胞消失,为立方上皮或扁平上皮所构成的瘢痕组织所代替,为我们进行本实验第二部分的理想动物模型。
第二部分:腺病毒携带目的基因转染豚鼠耳蜗其表达情况和作用的实验观察。运用高强度脉冲噪声暴露后4周的豚鼠10只,对其进行Ad-Hathl-EGFP基因的转导,结果发现瘢痕上皮细胞可为Hathl基因所转染,导入5天时可见其较强表达,导入后4周,其表达明显减弱;导入后8周,仅可见微弱的表达。经高强度脉冲噪声暴露致聋的豚鼠10只,均为左耳为导入耳,右耳为对照。强脉冲噪声暴露后4周给予基因转导,在基因转导后4周、8周分别测试ABR,测试完毕后处死动物,取出双侧听泡、耳蜗。观察听泡及耳蜗无炎性病变者记录听阈结果,并用扫描电镜观察形态变化。结果发现导入Ad-Hathl-EGFP后4周、8周,导入耳各频率ABR均无法引出,豚鼠导入耳听力无恢复迹象发生。扫描电镜发现导入后4周及8周,均无新生毛细胞的出现。这一结果的出现,验证了我们的假设:瘢痕组织细胞似乎已失去了直接转分化为毛细胞的能力。且从反面再次验证了耳蜗再生的毛细胞来源于分化的支持细胞并提示我们干细胞治疗是使失去分化的支持细胞的耳蜗毛细胞再生的潜在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