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信息影响时间知觉的电生理证据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nswang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体日常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信息的整合,心理学界对于时空信息整合和干扰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时空信息相互干扰的一个经典效应是Kappa效应。Kappa效应是指个体知觉刺激间的时间信息时受到刺激间空间信息的影响,对时间信息的认知产生系统性偏差的现象,具体而言,当刺激间实际的空间距离增加时,个体知觉到的时间长度也会随之增长,反之亦然。在Kappa效应的研究范式中,部分研究设置了准确性反馈,研究者指出准确性反馈会对被试的反应时间产生影响,但目前没有研究探明准确性反馈是否会影响Kappa效应的强度。关于Kappa效应的理论解释,前人提出了对数尺度的贝叶斯模型,该模型假设物理时距遵循韦伯-费希纳定律,通过对数形式转换为心理时间。该假设分别在时间辨别任务和时间复制任务的Kappa效应研究中得到了证实,但目前的研究仅局限于从行为数据的视角探讨物理时距和心理时间的关系,还未有研究立足于电生理学的视角讨论在Kappa效应的研究中时间知觉是如何受到刺激间空间距离的影响,以及时间信息在个体大脑内的表征与实际的物理时距和空间距离的关系。实验一采用了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技术,结合时间复制法(Time reproduction)探究视觉Kappa效应中准确性反馈的设置是否会影响Kappa效应的强度。实验中通过在电脑屏幕上先后呈现两个视觉刺激,第二个刺激呈现的时间和位置由两种标准时间间隔(800ms、1200ms)和两种标准空间距离(1°、16°)随机组合决定。要求被试记住刺激间的标准时间间隔并通过按键操作对其进行复现,在一半的试次中设置准确性反馈,同时持续记录被试的脑电信号。实验结果表明,行为数据中被试的复制时间会随着标准时间间隔和标准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加,有反馈条件下的复制时间比无反馈条件下的短;同时,反馈对Kappa效应强度的影响不显著。在脑电数据中,标准时距的结束(即第二个视觉刺激消失)在顶叶区域诱发了明显的P2和P3成分,且P2和P3成分的波幅会随着标准时间间隔和标准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增加,准确性反馈对P2和P3成分波幅的影响不显著。这说明,实验一中产生了Kappa效应,且准确性反馈对Kappa效应没有显著影响,只会影响个体复制时间的长度。实验二采用与实验一类似的实验范式,在此基础上取消了准确性反馈并增加刺激的水平(两种标准时间间隔:800ms、1200ms;七种标准空间距离:0°、1°、2°、4°、8°、16°、25°),探究时间信息在大脑中的表征与实际物理时间、空间是否成对数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行为数据中被试复制时间的对数转化值会随着标准时间间隔和标准空间距离的对数转化值的增大而线性增加。在脑电数据中,标准时距的结束在顶叶区域诱发了明显的P2和P3成分,而且P3成分的波幅会随着标准时间间隔和标准空间距离的对数转化值的增大而线性增加。这说明,在Kappa效应中,物理时距通过对数的形式转化为心理时间,并且时间信息在大脑中的表征与实际的物理时距和空间信息也符合对数关系,遵循韦伯-费希纳定律,对数尺度恒定速度模型的假设在本实验中得到了验证。总之,本研究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和时间复制法,探索了时间知觉Kappa效应的认知神经机制,发现准确性反馈不影响Kappa效应的强度,同时从电生理角度探明了时间信息在大脑中的表征与实际物理时间、空间成对数关系,符合韦伯-费希纳定律,为量值信息在对数尺度上进行加工提供了电生理学证据。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时空信息干扰的认知神经机制,并可以进而推进其他跨维度干扰领域的研究;同时更深刻的认识时空干扰的认知神经机制有利于帮助人们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更加精准地进行日常活动和预测行为,在运动、音乐演奏、交通以及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均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正>威海市环翠区紧抓“护童成长”项目试点机遇,着力固根基、扬优势,既以枢纽平台为支撑、力推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由数量增长向能力提升转变,又以“三级体系”为基础、力推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由零散低效向规模高效转变,还以“六大保护”为核心、力推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由兜底补缺型向增能发展型服务转变。这三大转变,不仅引领儿童服务类社会组织转型升级、进一步拓展政府服务功能,而且实现社会组织发展与儿童关爱服务同频共
期刊
<正>·主持人语·课程综合化与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新课程方案中的两个独立观点,但两者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
期刊
<正>[课前思考]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植树问题”是一个经典课例,老师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形成了稳定的“教学共识”: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第一节课重点讲解“两端都栽”的情况,及至第二节课,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利用迁移教学法讲授“两端不栽”的情况,其中“一端栽一端不栽”“环形植树”等内容的教学,一般放在第三、第四节课。这样教学,有明显的优势,分门别类,各个击破,通过大量题型的反复练习达到攻坚克难的
期刊
学位
期刊
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语法教学有助于解决当前语法教学脱离情境、轻视探究、忽略语用等问题。本文阐释了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内涵,并结合课例探讨了其在语法教学中的实施路径,即学思结合,在建立关联中感知语法形式和意义;学用结合,在多种操练中理解并初步运用语法;学创结合,在真实任务中实现语法知识的迁移运用。
期刊
<正>1.问题提出笔者拟以“植树问题”教学为例,探究如何在课堂的教与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经历观察、猜想、归纳和推理等数学思维活动,发现植树问题模型中的一般规律,在其中渗透化繁为简、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数学模型等数学思想方法。
期刊
学位
学位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是当代波兰最出色的作家,也是世界闻名的、最具原创性的作家之一。由于个人生活经验和受到波兰民族历史文化的影响,她对“跨越边界”的问题十分关注,这使得“跨界”主题成为她小说的显在之义。她在不同的小说中都自觉表现“跨界”的主题,并借助小说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文化诉求和社会关切。“边界”是一个内涵丰富并不断发展的概念,本义是地理学中区分两个主权国家领土的地理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