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之符号意义的生成——起于“符号互动论”的研究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j2009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作为一种关注个体行为的社会理论产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它强调人类主体性的理论前提、关注个体间互动行为的经验研究取向,以及不同于实证主义的解释范式等等特点,使得它在教育研究中被广泛的运用,尤其是对课堂上师生互动的研究。因此为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特别的方法论。本文起于对符号互动论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学习。我们认为,如果将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互动看作一种“符号互动”,就必须追究“‘符号’是什么”的问题。只有说出“符号”的实质性内涵,才能真正认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了什么。那么,“符号”是什么?对于人来说有何意义?“符号”对教育的意味着什么?是否有教育的符号?如果有,是怎样形成的?本文从这几个方面展开了探寻与研究。 本文试图基于一种严格的、科学的哲学态度进行教育研究。首先,我们尝试从现象学的角度对“符号”进行界定。我们认为“符号”是一种脱离自身的存在。它不是针对自身的分子构成、物理运动、交易规则等等性质存在的,而是针对人而存在的。它超越了自身,用“象征”的方式走向意义。人的体验是“符号”的“意义之源”。因此我们可以说“符号”是一种被人们体验到的存在。语言也是这样一种符号,并且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符号。然后,我们进入中小学的课堂,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发生的“符号现象”。于是在本文的第三章,本文用描述的方式呈现了一些较为突出的“教育符号现象”:教师身份、教学内容、教学媒介和教学活动(activity)。并且尝试着分析了在课堂中,一个教育符号的意义或者说一个符号的教育意义是如何生成的。所呈现的这些“教育符号”并不是课堂教学的全部,只是由于它们在教学突出地显现了一种教育符号的特征而被我们关注,并希望以此引起研究者从“符号”的角度思考课堂教学问题。本文的第四章在一定意义上回到符号互动论。基于对“符号”的理解我们认为“符号互动”过程就是“符号意义生成和协商的过程”,那么在教育研究中,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过程就是“教育符号的意义生成,的过程。我们认为,正是由于存在于师生之间的教育关系、作为互动内容的学科内容,以及教师始终指向教育意义生成的意向将课堂符号互动与其他日常符号互动区分开来。也试图以此表达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与途径的理解。本文最终得出三个结论,即:1.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是具有符号性质的互动行为;2.教师的主体性是教育符号实现意义(实现符号教育意义)的前提;3.从符号角度进行教育研究即是研究如何实现各种符号系统的教育意义。另外,教育研究中的哲学与社会学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伴随着本研究缘起、实施、写作等全过程的一个问题。于是在最后提出该问题并对其进行了讨论。 本研究尝试同时从理论层面和经验层面进行教育研究。这也将是我们以后进行教育研究的努力方向。
其他文献
8月中旬,陕西省团委、省经贸委、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地税局等7家单位联合开展的第九届陕西省优秀(杰出)青年企业家评选揭晓,铜川矿务局下石节煤矿矿长高明秀榜上有名.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西方课程领导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这主要表现在,在理论上逐渐摆脱“移植”管理学的倾向,形成具有代表课程领导理论。在实践上,强调可操作性。课程
学校重建是一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生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公立学校改革运动,主要针对“问题缠身”的公立学校系统进行体制性、结构性的变革。日本自1947年以来一直实施小学、
通过对职高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情况分析,提出在新课标下培养非智力因素的方法与对策.从而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一家名为“天姿”由萍乡矿业集团一对下岗职工夫妇创办的企业,在萍乡市及其周边地区小有名气.创办这家企业的潘海林、吴清梅夫妇也因此成为萍乡市、全国乃至国际美容界的名人
50多年前,拜耳研究、开发出了一种名为模克隆(R)的聚碳酸酯材料.自此以后,该材科成为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且成功的热塑性塑料之一.
自运动训练学建立以来,德国、俄罗斯等国家便一直延承着一般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两个层次的理论研究体系。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这一体系的缺陷与不足日益明显。专项训练学受
2002年8月9日,当退伍军人、共产党员——徐爱国又出现在井下时,就像一条爆炸新闻,顿时传遍了拾屯矿:一位52岁的癌症患者,竟三番五次地向领导要求重返井下!是什么力量驱使他这
服务学习源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自90年代开始逐渐地发展成了全国性的教育运动,并受到世界各地的广泛支持。服务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把学术学习与社区服务相结合,使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