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犯罪已经成为城市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建设安全的城市环境成为各城市共同的目标,可防卫空间的理论应运而生。可防卫空间理论基于“以环境设计防止犯罪”的环境设计思想,包含了对环境行为和心理规律的深刻洞察,因此,该理论可以被视为环境设计中的一般性原则。可防卫空间理论出现已经近40年,国内建筑界与规划界对可防卫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居住区空间的空间防控,对于城市开放空间的可防卫性设计研究成果很少,而针对公园空间的可防卫性设计研究基本处于空白。因此,有必要进行该课题的研究。将可防卫空间的理论应用到公园空间设计之中,能够为游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使之成为人们理想的交往空间,发挥公园真正的价值。本文以城市开放空间中与市民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城市公园为切入点,以成都市人民公园为研究对缘,以环境心理学和行为地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开放空间作为载体,从设计的角度解读作为主体的人在公园空间中的行为感受模式,进而评价公园空间环境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可防卫性以及空间可防卫性的设计价值。通过详细分析人民公园的空间环境及公共活动的关系,分析和评价人民公园可防卫空间的设计现状,并针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定的优化建议。成都市人民公园选址在闹市区,已有百年历史。历经时代变迁,人民公园不断地改造更新,顺应市民生活的需要,成为了一个可防卫性较高的城市公园,深受大众的欢迎。通过实地调研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人民公园中领域层次划分不够清晰,半私密领域较少,建议增加必要的半私密领域;领域空间的界定较为明确,公共活动能够安全有序地进行。(2)公园中能够提供自然监视的机会较多,但公园内中高达乔木较多,且枝繁叶茂,视线通透性较差,对观察活动的进行产生了消极影响。建议提高公园内园路的可见性,优化公园内存在的视觉盲区,尽量减少植物对视线的遮挡。(3)公园的环境形象良好、整洁卫生,游人对公园有较强的归属感和易识别性,但设施的配置上稍有不足。建议增加康乐设施、丰富活动内容。(4)公园周边环境安全,交通便捷,可达性强,但公园的边界较封闭,与城市的联系较弱。建议调整公园边界大型植栽比例,保持边界的可渗透性,密切公园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要想建设可防卫性较强的城市公园,需要设计师们在考虑公园内部空间的同时将其纳入到整个公园环境中去,并能从传统的设计思维中转变出来,达到两者的均衡与统一。同时,它也需要很多其他社会工作者的协助和支持。只有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可防卫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