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汪曾祺小说文体的“静穆”之美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四十年代崭露头角并在八十年代臻于成熟的作家,汪曾祺对艺术创作的自觉追求为其带来了“文体家”的美誉。本文旨在探讨,其小说创作的文体特征与“静穆”美学偏好的互动关系。主体部分如下所述:第一章:回答汪曾祺“静穆”美学偏好形成的原因。主要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来进行分析论述。从内部原因上说,“静穆”美学理想的形成与作家的个性、气质不无关系。一方面,“丰富性”童年生活为汪曾祺带来了对美的独特兴趣及感知能力;另一方面,成年后面对坎坷人生时“随遇而安”的姿态表明其平和淡然的个性特征。从外部原因上说,作家生长的地域对其审美偏好的形成也有一定作用。江南的“诗性文化”孕育了其无功利化的审美追求;水乡自然景观的柔性之美也潜在地导致汪曾祺作品中弥漫着一种宁静的精神。第二章:作为本文所论述的重点,回答汪曾祺“静穆”美学偏好在其小说文体上的具体表现,主要从小说结构、叙事和语言三个维度展开论述。第一,汪曾祺小说结构呈现出“散文化小说”的典型特征。首先,从功能上来说,它根本体现着“审美”功能和“审智”功能的融合;其次,采用这种结构模式的深层原因是在构建一种新的意境小说审美范型。这两者都与“静穆”美学理想对直觉与理性沉淀的重视有关联。第二,汪曾祺小说叙事有两点显著特色,叙事空白艺术是一种消解冲突的叙事策略;而儿童视角叙事则是审美距离说在叙事学上的微观表现。此二者都是“静穆”美学理想中对“距离”说的强调在具体文体上的体现。第三,从色彩、画面、节奏三个维度分析其语言特征,会发现汪曾祺在色彩使用上倾向于“冷静”,在画面构建上倾向于凝滞、稳定、安静的“风俗画”书写,在小说节奏上,作品的语音、语义、语法特征均呈现平缓、宁静、少波澜的特征。综上三点,均是“静穆”审美偏好的具体外化。第三章:回答汪曾祺渗透着“静穆”审美偏好的小说创作在八十年代初抒情话语中的独异性价值。首先从京派的价值看汪曾祺抒情小说的价值;其次从抒情话语出发,探讨汪曾祺抒情小说在内核上与八十年代初其他抒情小说的不同;最后,主要是个案微观对比研究,通过研究王蒙抒情小说的演变过程透视具有“静穆”美学特征的汪曾祺小说在八十年代的根本价值。
其他文献
总结了10例儿童多动症患者的护理及预防措施,包括心理护理,环境指导,睡眠指导,饮食指导,药物治疗护理等,认为精心的护理及有效的预防措施可显著改善患儿症状,提高患儿集中注
研究不同浓度甘草多糖(GPS)体外对脐血单个核细胞来源树突状细胞(DC)的分化、成熟及免疫活性的影响。无菌条件下采集脐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并分为3组,用不同
<正>40年前,中国教育发展史上迎来一个特殊的转折点——恢复高考。这个掀起巨大波澜的历史事件,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高考恢复使每一个人可
张爱玲小说以浓烈的悲剧意识为最大特点,她善于在悲凉的叙述中揭示人性的自私、虚伪、扭曲和变态。在平静的叙述中,她深长的叹息里透露出的是对匍匐在男权文化阴影下的传统女
综述了纳米技术在军用食品包装材料、食品安全检测和军用功能性食品研发三个方面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未来纳米技术在军用食品开发中的前景与发展方向。
<正> ~~
以MHCI—肽四聚复合物标记CTL的FACS检测法 ,是新近建立及发展的检测CTL的新技术。该技术以MHCI类分子、β2 m、特异性抗原多肽和生物素 亲和素构建四聚复合物 ,模拟特异性
雅尔塔体制是二战结束后形成的新的世界秩序 ,维持了近50年 ,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80年代末90年代初 ,随着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 ,雅尔塔体制随之瓦解。
浮式集装箱起重机(OCC)是新型的海上吊运系统,能够对锚泊在深海的大型集装箱运输船进行装卸作业,来解决港口拥堵和大型船舶因港口水浅无法靠岸过驳等问题;但是由于受海上风浪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把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相互关系作为基本问题,把人的解放作为理论归宿,围绕经济与生态协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