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氏钝绥螨实验种群生态学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xing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巴氏钝绥螨[Amblyeseius barkeri(HugHes)]为研究对象,以粉螨为主要食物,用水盘法室内饲养。观察了该螨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较系统的研究了不同温度对该螨发育繁殖的影响,巴氏钝绥螨雌成螨对桔全爪螨各螨态的捕食功能;同时比较了哒螨灵对巴氏钝绥和朱砂叶螨的毒力。为该螨今后的深入研究,大量繁殖及释放利用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巴氏钝绥螨的基本生物学 巴氏钝绥螨是多种害螨、蓟马等害虫的重要捕食性天敌。生活过程经历卵—幼螨—若螨—成螨4个发育阶段。巴氏钝绥螨进行两性生殖,卵散产。取食腐食酪螨和椭圆食粉螨,巴氏钝绥螨都能完成世代周期。 2.不同温度对巴氏钝绥螨发育繁殖的影响 2.1巴氏钝绥螨发育历期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在16℃-35℃六种恒温条件下,以粉螨各螨态为饲料,观察了温度对巴氏钝绥螨A.barkeri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28℃范围内,巴氏钝绥螨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其中卵历期为3.34-1.38天,幼螨为1.65-0.65天,若螨为8.50-3.00天,产卵前期为0.50-1.50天,世代历期为5.53-14.99天,但在30、35℃条件下,各螨态及世代的发育历期稍有延长的趋势;用数学模型拟合发育历期与温度的关系,除卵期和产卵前期与温度呈负的直线相关外,其余螨态和世代历期与温度的关系均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形式。用直接最优法计算,除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较高,为12.11℃外,其余各螨态及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均较低,为6.87℃(世代)-8.03℃(幼螨),世代发育的有效积温为137.58℃。采用王如松等提出的模型拟合巴氏钝绥螨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表明该螨最适发育温度为28-30℃,高温临界温度为35.31℃-38.94℃,低温临界温度为7.23℃-8.74℃。 2.2巴氏钝绥螨实验种群生命表 在16℃、20℃、25℃、28℃、30℃、35℃下构建了以粉螨为食的巴氏钝绥螨实验种群生殖力生命表,估算出净增殖率(Ro)、内禀增长力(rm)、周限增长率(λ)等种群特征参数。巴氏钝绥螨净生殖率(Ro)在28℃时达到最大值,为9.0697,25℃次之为4.9262;内禀增长力(rm)、周限增长率(λ)在28℃时最大,分别为0.1570、1.1700,30℃时略低,分别为0.1295、1.1383。28℃以后,这三个参数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下降。在28℃条件下巴氏钝绥螨种群加倍时间(t)最短为4.4150,30℃条件下次之为5.3525。平均世代时间(T)在25℃下最大(14.3810),35℃下最小(8.5445)。 3.巴氏钝绥螨对桔全爪螨的捕食效能的研究 在25℃,60-80%RH下,系统研究了巴氏钝绥螨雌成螨对桔全爪螨各螨态的功能反应。研究结果表明,巴氏钝绥螨雌成螨对桔全爪螨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巴氏钝绥螨每日捕食桔全爪螨幼、若螨的量最高为6.25±0.59,其次是对卵的捕食量为3.00±1.34,对成螨的捕食量为2.23±0.60。 4.哒螨灵对巴氏钝绥螨和朱砂叶螨的毒力 在25℃,60-80%RH下,将15%哒螨灵用清水配置成5-7个浓度,采用FAO推荐的玻片浸渍法,对巴氏钝绥螨、朱砂叶螨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两种螨死亡率的变化幅度相同时,巴氏钝绥螨的剂量变化远远大于朱砂叶螨的剂量变化,可从两种螨LD50—LD99的变化中看出。巴氏钝绥螨的LD90、LD95和LD99分别为LD50的11.75倍、23.63倍和87.58倍,朱砂叶螨的LD90、LD95和LD99分别为LD50的2.17倍、2.70倍和4.08倍。哒螨灵杀死种群中90%、95%和99%个体时,巴氏钝绥螨所需的剂量较朱砂叶螨的要高得多。
其他文献
由于核能的发展,各种放射性污染物已经严重威胁到生态环境安全,特别是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造成大量的放射性核素排入海洋,这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铀和碘作为核能生产的主要原料,由于其放射性和高毒性,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从放射性废水中有效和选择性地去除铀、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为实现海水中铀和碘的快速、高容量富集,本研究采用水热合成法,设计并制备了多种以热液碳、超分子有机骨架、铁基金
作为两种新型的废水处理技术,芬顿氧化技术与电催化氧化技术处理有机物比较彻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将芬顿氧化技术与电催化氧化技术进行同步耦合,探索芬顿氧化-电催化氧化过程中各降解体系之间的相互协同作用,以及影响芬顿氧化-电催化氧化降解处理乳化液废水效果的影响因素并进行机理分析。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乳化液废水处理提供一些实际的参考。首先本研究课题利用试验比较芬顿氧化体系、电催化氧化体系、芬顿-电催化
学位
近年来,农田镉(Cd)污染已受到国内外环境科研者的广泛关注,米Cd超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糙米Cd超标治理迫在眉睫。锌(Zn)和Cd作为同族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是土壤Cd吸附位点及水稻植株Cd吸收转运过程中的主要竞争者。国内外研究发现,Zn-Cd交互作用因水稻品种、土壤Cd含量、Zn含量及施用方式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Zn-Cd间关系到底是协同、拮抗、加合还是独立,对此尚无定论。本研究通过盆栽及
学位
电子行业的有机废液回收其技术难度并不大,但是做到电子级别的难度就很大,其实就是一种物理分离过程。从废有机溶剂中回收可再利用的资源,符合当下可持续发展的需求。通过对有机废液的回收,即可循环利用废有机溶剂,产生出的再生产品具有客观的市场价值,具有经济和环保的双重效益。本文以彩虹剥离液为例,设计了一种填料精馏塔用于剥离液-溶剂系的分离,从而得到高纯度电子级有机溶剂,为其工业化提供了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学位
硫丹作为一种广谱的有机氯杀虫剂农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被广泛使用。由于硫丹农药具有毒性高、生物蓄积性、持久性以及长距离迁移能力的特点,被《斯德哥尔摩公约》列入消除类物质后,在全球范围内被禁止使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具有持久性的硫丹农药进入到水土环境中,可以通过土壤再释放等物理过程以及地表径流、土壤渗滤等水文过程再次迁移至更远区域甚至地下水环境,从而对陆生生态环境以及人类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程度影响。
学位
亚洲玉米螟Ostriniafurnacalis(Guenée),属鳞翅目(Lepidoptera)草螟科(Crambidae),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在我国从南至北均有分布,不同地理纬度的亚洲玉米螟由于所处栖息地环境条件的差异,其化性、临界日长、滞育后成虫的羽化及抗寒性等均显示了明显不同。本研究以从南至北不同地理种群的亚洲玉米螟为材料,通过对不同地理种群的亚洲玉米螟进行杂交,研究其杂交后代的滞育特
在作物遗传改良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多对地上部分进行研究并对其主要表型性状进行选择。大豆地上部分的演变规律研究比较清楚,大量研究表明大豆的产量、植株干物质重、收获指数、叶面积随着年代的变化显著增加,荚粒数增多,平均株高下降,而对根系性状演变的研究较少。在已有的根系方法研究中,无法说明根系性状的演变是根系自身引起还是由地上部分引起。本试验以20世纪40年代以来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大豆品种为砧
学位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饲料、工业原料和粮食作物,也是作物遗传研究重要的模式作物之一。过去的三十年罩,分子标记技术在基因精细定位和克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聚合育种、遗传图谱构建和玉米起源进化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玉米基因组高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丰富的重复序列和转座子位点,导致传统的分子标记技术无法高密度地覆盖玉米全基因组,更难以高效全面地检测出染色体重组位点及基因型。随着B73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和
学位
水稻产量的提高过程,实质上是“源、库、流性状的遗传改良与其平衡关系不断建立的过程。选育源强、库大、流通畅的高光效的理想株型品种是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研究控制“源、库、流”多性状的关键基因及其遗传机理,对高产、优质水稻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近几年,通过对水稻突变体的研究,克隆了一大批有关叶片,穗部和籽粒大小性状的关键基因,但目前对同时控制“源、库、流”的关键基因研究较少。本文报道
学位
由青枯病菌引起的番茄青枯病(TBW)是全球范围内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之一。由于其寄主范围广并能够在土壤中长时间生存,至今尚无一种防治方法能在病害流行区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生物防治与其他防治方法相结合被证明具有持久、环保的特点,并且能够保障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  本研究从番茄和马铃薯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到约200个根际细菌,并测定它们对青枯病菌T-91的拮抗作用,在离体试验中,Am1,Am2,Am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