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一个发生学的问题入手--晚唐大诗人李商隐留下了许多已有明显词化倾向的七言律绝诗,而终无一首词作传世,这是李商隐有意为之,还是无意识使然?试图把李商隐的七言律绝诗与特定的文学传统、时代背景和本人志趣结合起来,系统考察李商隐七言律绝之词化特质的特征、形成、发展和影响,说明这是一种延续了“载道言志”的诗学传统同时引入“要眇宜修”之词学意境的启发性的特质,也是五七言诗词化过程中一个带终结性的特质。本研究主体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从文本出发,展示李商隐七言律绝的词化特质之特色,即“艳而有骨”、“纤而有格”、“幽而有神”、“哀而有度”。同时把义山七言律绝诗,与温庭筠之词、杜甫之诗、李煜“词化之诗”进行各有侧重地比较,以期见出义山诗词化特质的独立性与自足性,也使其更加鲜明。
第二章基于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两个层面,分析李商隐七言律绝的词化特质之成因:从歌诗文学传统、口传文学传统的发展和晚唐诗词合流、抒情文体成熟的趋势来看,晚唐词的盛行是理之固然,再结合晚唐式微的时代背景和士人的普遍心态,李商隐的词化诗风是势之必至,在本章进一步拓展其诗体特质的生成基础和外部条件。
第三章分析李商隐七言律绝的词化特质之发展,从个人的境界向往、角色扮演、价值要求、创作态度四个方面对“李商隐何以不做词”这个问题进行回答,呈现义山诗体与心体的同构关系。行文至此可廓清义山七言律绝在由唐近体诗向宋婉约词递嬗演变过程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同时还李商隐一个更为清楚的历史生命和人格面貌。
第四章从诗词有别的“功能”上入手,把“诗类于词”和“何以不作词”这两个现象联系起来,分析李商隐七言律绝的词化特质之功能,即这一特质对李商隐而言已经发挥了替代词的功能,李商隐“诗即是词”,已无需作词。最后宕开一笔,谈谈“文类陪衬观”下词化特质作为过渡形式介于两种文体之间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