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环境下焉耆盆地水盐动态响应与调控策略研究

来源 :新疆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wl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焉耆盆地是新疆早期盐渍化严重的地区。近20年来随着规模化高效节水和用水方式的转变,盆地内水盐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研究变化环境下的水盐时空动态响应特征及影响因素,是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安全的前提与关键,也是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的重大需求。本文以焉耆盆地为研究区,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马尔科夫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不同时空下的土地利用演变特征与驱动力;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区域水循环要素演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采用GIS与可拓层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量化揭示了水盐时空分异进程;重新评价了水资源可利用量,提出灌溉分区管理模式和用水策略,并利用MODFLOW构建了地下水数值模型,对提出的地下水开采方案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如下:(1)土地利用演变。2000-2020年,盐碱地由343.38 km~2减少到190.06 km~2,减少约44.70%;耕地面积增加最大,约700km~2,增幅38.19%;城居工矿增加面积116.15 km~2,增加比例最大,增幅达161.00%。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受到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两大因素影响。(2)水循环要素演化。2000-2020年,降水年平均值为95.4mm,降水量呈不显著(F=0.21)上升趋势;实际蒸散量(Actual Evapotranspiration,AET)年际波动范围:149.4~175.6mm,年平均AET:165.4mm,AET多年变化不大,得出干旱区实际蒸散量只与区域内水量的多少和分布有关;地下水开采量与地表引水量的比值年际变化平均值为:0.39,波动范围:0.1~0.67,总体呈显著(F=3.2)上升趋势;地下水水位平均埋深总体呈现显著(F=-2.8)下降趋势;地下水矿化度>5000mg/L的区域基本消失,3000~5000mg/L的面积减少到占比约0.03%,2000~3000mg/L的面积减少到占比约24.81%,总体上地下水矿化度呈现不断降低且趋于稳定,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趋势。(3)水盐时空分异。2000-2020年,盐渍化经历了2000-2005年扩张、2005-2015年显著减少、2015-2020年趋于稳定三个阶段;水盐当量较高的区域主要是环博斯腾湖区,其当量值始终在4以上。影响区域尺度盐渍化的5个主要指标权重由大到小依次为:地下水埋深(0.32)、地下水矿化度(0.28)、土壤含盐量(0.19)、地表含盐量(0.18)、地表灌水量(0.03),揭示地下水埋深和矿化度是影响干旱区盐渍化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用水方式转变是盐渍化发展进程的直接原因,人类活动是次生盐渍化发展进程的主要驱动力。(4)水资源年可利用量:16.63×10~8m~3,其中:地下水可开采量5.88×10~8m~3。提出了井灌区、渠灌区、井渠结合的分区灌溉管理模式和用水策略,解决了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所产生的次生盐渍化与地下水超采问题。数值模拟优选的结果是:灌溉年总用水量:15.29×10~8m~3,其中:地下水开采量4.58×10~8m~3,适用于研究区水盐管理。本文揭示了变化环境下焉耆盆地水盐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提出了适宜当下的水盐调控策略,研究结果可为焉耆盆地水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其他文献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已经对全球不同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脆弱性,这些影响导致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面临不同程度的退化问题。有关其生态系统弹性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机制研究是重要的科学问题。土壤种子库是生态系统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维持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储蓄池”,能够在地上植物群落受到干扰后对植物群落进行幼苗补充。因此,土壤种子库通常被认为是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重要资源。然而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蛋白来源,其总量约有5亿吨,且南极磷虾蛋白包含所有必需氨基酸,完全符合FAO/WHO对对人类的饮食要求,其生物学价值高于其它肉类蛋白和牛奶蛋白。目前,绝大多数磷虾被用于生产低价值的商品,如动物和鱼的饲料。因此,南极磷虾蛋白的高附加值开发利用是目前的研究重点内容。近年来,采用蛋白质来稳定的Pickering乳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与常
饲用植物是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可供家畜食用的各种植物资源,它是发展食草家畜的物质基础,对改善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饲用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要面对不同程度的生物(如病虫害)和非生物胁迫(如干旱、光温、盐及重金属等),这些胁迫严重影响饲用植物的生长发育,进而对饲用植物生产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蛋白质组学是目前研究植物胁迫响应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植物与病原物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寄主
辣椒(Capsicum annuum L.)是我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蔬菜作物,属常异花授粉作物,在产量、品质、抗病(逆)性等方面杂种优势明显。长期以来,雄性不育机制是辣椒育种的研究热点,利用辣椒雄性不育系是实现辣椒杂种优势、开展辣椒遗传育种的主要方式之一。pby-1是本课题组在田间发现的银川羊角椒单核隐性基因雄性不育突变体材料,其不育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以雄性不育突变体材料pby-1及野生型材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多层次、多角度对齐元富教授治疗肺癌的处方用药进行研究,总结齐元富教授治疗肺癌的处方用药规律和相关临证经验。提取齐元富教授治疗肺癌的常用清热解毒药进行体外抗肿瘤实验研究,为中医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第一部分是病案研究,通过收集齐元富教授门诊及病房治疗肺癌的病案处方,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对病案信息处理,分析患者基本信息、病理类型、症状、舌脉、病机及药物性味、归经情况,
准确的径流预测是流域管理部门实施防洪、抗旱以及水资源调度决策的重要依据。径流的形成过程同气候、人类活动等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相关联,变化环境下径流数据呈现出高度非线性、随机性和时变性等特点,大量的冗余特征和噪声增大了径流预报的难度。在此背景下,构建高精度的径流预测模型既困难又关键。机器学习是水文领域建模分析的重要技术,为提升水文预报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众多专家学者围绕数据预处理、模型参数优化等方面做了
我国西北地区处于欧亚地震带边缘,受到了严重的地震灾害影响。戈壁土在西北地区的工程建设中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但也存在性质复杂、抗震性能差、变形过大、透水性强等特点。根据高聚物在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将其与天然级配的戈壁土以一定的比例拌和形成高聚物胶凝戈壁土,将有效改善戈壁土的力学和抗震性能。本文在综述高聚物加固土的基础上,采用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高聚物加固后的胶凝戈壁土进行了单、双向振动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是我国重要的甲壳类水产经济物种,其生长与蜕壳过程密切相关,养殖在同一环境下的中华绒螯蟹蜕壳增重率不一致,导致商品蟹大小不一,严重影响中华绒螯蟹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本研究针对养殖过程中中华绒螯蟹蜕壳后增重差异的生物学问题,通过中华绒螯蟹一个完整蜕壳周期的养殖,以获得不同增重率的中华绒螯蟹个体;并以增重率差异显著的两组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采用多组学技术
动物源细菌耐药性是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的重大威胁,受到广泛的关注。养殖动物肠道由于长期经受抗菌药物选择性压力,成为耐药基因传播扩散过程中的“发生器”和“放大器”,肠道细菌群落由丰富多样的细菌物种组成,为抗生素耐药基因在种内和种间的水平交换提供良好的环境。但遗憾的是,目前对于耐药基因在肠道中的传播扩散机制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培养获取鸡肠道菌群中的floR耐药菌株,从菌种和菌株水平深入研究floR
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是一种重要的豆科牧草,与紫花苜蓿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其抗旱性较强,具有很多抗旱基因资源,是豆科牧草抗逆育种中重要的种质资源,也是紫花苜蓿品种改良的重要基因库。新疆气候干旱,严重影响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培育耐旱性较强的苜蓿新品种对于推动苜蓿产业发展十分重要。本实验以新疆黄花苜蓿为实验材料,在400 m M甘露醇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研究黄花苜蓿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