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及优化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vhu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性课程思想从萌芽到概念的明确提出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杰克逊提出的。尽管很多学者都十分重视隐性课程的运用,并对隐性课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因为他们研究隐性课程的视角多样,对隐性课程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隐性课程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开展中学德育工作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拓展了进行道德教育的新领域,其德育功能主要体现在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精神激励和人格塑造等方面。在对有关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历史分析方法和辩证分析方法,探讨如何优化其德育功能,不仅是理论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要求,也是增强学生道德教育实际效果的现实需要。本文在分析前人对隐性课程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得出了隐性课程的定义:在课程标准、课程计划中没有体现,但客观上却对学生产生影响的教育经验。隐性课程作为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课程类型具有自身所特有的特点:范围的广阔性、作用的潜在性、教育效果的非预期性、结果的难量化性、作用的双重性。本文着重分析了两种类型的隐性课程:一种是课堂中的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科教材中体现出的价值观及道德观、课堂物质环境因素、教师自身的因素;另一种是课堂外的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的物质层面、学校的制度层面、学校的精神层面。隐性课程的实质是隐性教育,具有特有的德育功能和德育意义。首先,隐性课程具有认识导向功能、情感陶冶功能、行为规范功能、精神激励和人格塑造功能。它可以通过环境的熏陶、舆论的导向、规章制度的制约、榜样的示范作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的精神、塑造学生的人格。其次,隐性课程还有重要的德育意义,在于提供一种积极的价值取向,与显性课程形成互补,增强学生道德教育的效果。德育意义主要表现在:隐性课程的教育性与德育目标是一致的;突出隐性课程的德育性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性更适合当前中学生的特点;隐性课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隐性课程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隐性课程作为重要的教育因素,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来优化隐性课程,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首先,把隐性课程融入到显性课程中,充分挖掘显性课程中的隐藏的德育因素;其次,美化校园,优化育人的物质文化环境;再次,协调学校制度的科学性与制度的可行性之间的矛盾,充分发挥制度文化的功能;最后,立足学校,综合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力量,培养良好的家风,建设社区文化,促进中学生的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正> 直肠给药法指将中药制成一定剂型,送入直肠以治疗疾病的一种用药手段。最早利用直肠给药治病,见于张仲景《伤寒论》“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
简述了油气田元素硫沉积的危害及元素硫腐蚀评价方法,综述了元素硫腐蚀行为的研究进展和元素硫腐蚀机理。研究发现,元素硫的沉积将会对采、输管道造成严重腐蚀,尤其是点蚀;在
《三论玄义》在论述"诸法性空"与"非空非有"中道的同时,对外道及其它佛教派别都进行了批判。它批判的外道包括印度的婆罗门教、耆那教和古印度哲学流派,顺世论、胜论、数论等
背景:目前干细胞移植修复梗死心肌及改善心脏功能这一作用已被接受,但移植细胞是否和宿主细胞形成有效的电-机械藕联,是否易形成一个有收缩功能的相对电独立体系,并产生移植
本文从蘑菇渣参与的有机无机复混肥的造粒着手,研究了不同固体粘结剂作用下复混肥的造粒情况及成粒机理;在大试生产腐植酸参与的有机无机复混肥造粒时意外发现可以工业化生长
保罗·蒂里希是一位横跨哲学与神学并在两个领域都做出突出贡献的思想家。其宗教哲学思想内容丰富、见解深刻,具有很大的理论价值。蒂里希的本体理性观和以对人的“终极关怀
“酒精沼气双发酵耦联循环”工艺的提出基本实现了生物乙醇产业废水零排放的目标。目前中温厌氧出水回用工艺已取得成功,但由于中温厌氧出水碱度大,拌料后pH较高,需消耗大量
平衡是人体一项重要功能,在日常生活中平衡能力对于维持各种姿势、进行各种活动以及对外界干扰产生适宜的反应尤其重要。那么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平衡能力就更为重要,特别
政府预算是立法机关对政府进行监督的载体,因此,政府预算与立法机关对政府预算的监督是紧密联系的两个问题。无论委托代理理论还是有限政府等民主理论都认为政府预算及其监督
本文首先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激光粒度仪等对湿法磷酸淤渣进行了物理和化学性质检测,分析了其中的元素组成和有价值成分。再以湿法磷酸淤渣为研究对象,针对淤渣中含有大量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