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前轮减摆半主动控制研究

来源 :中国民航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qqsams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飞机前轮摆振系统控制一般分为被动控制、半主动控制、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介于被动控制和主动控制之间,结合了两者的优点,弥补了两者的不足,是当今研究热点。应用于飞机前轮摆振系统的磁流变减摆器与传统油液式减摆器相比具有阻尼力大小可调、响应时间短、性能稳定的优点,因此,磁流变减摆器对于抑制飞机前轮摆振具有很好的效果。本文基于此对磁流变减摆器的动力学模型和飞机前轮减摆控制进行了研究,具体工作如下:首先,通过对磁流变减摆器工作原理和磁流变阻尼器常用动力学表达模型进行分析,利用磁流变减摆器力学性能试验数据,采用Bouc-Wen模型和双曲正切模型分别对磁流变阻尼器进行动力学建模,并对其参数进行辨识,为磁流变阻尼器减摆控制算法设计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对机轮摆动的动力平衡方程式和轮胎滚动的约束条件进行分析,建立前轮摆振半主动控制数学模型。通过对前轮摆振运动进行Simulink仿真,分析摆振系统的稳定性,得出处于临界摆振状态的临界摆振速度,并对不同的滑跑速度状态下前起落架摆振运动进行分析。根据前轮摆振Simulink仿真结果对结构和轮胎相关参数如何影响前轮摆振运动进行分析。再次,为抑制前轮摆振,根据磁流变减摆器特性和前轮摆振系统的规律性研究,设计基于磁流变减摆器的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策略(LQG控制策略)和模糊控制策略。通过在理想状态下的数值仿真,采用LQG控制策略和模糊控制策略分别与被动控制比较其控制效果,为下一步的时滞控制工作奠定基础。最后,通过对磁流变半主动控制系统进行时滞分析,建立含有时滞的前轮摆振数学模型。根据对Smith预估控制器控制原理的研究,设计出S-LQG时滞控制器和模糊-Smith预估补偿控制器。通过对含有时滞的前轮摆振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分析,比较理想状态控制器、加入时滞的无措施状态控制器、S-LQG时滞控制器、模糊-Smith预估补偿控制器下的控制效果,证明基于磁流变减摆器的时滞控制研究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其他文献
目前片烟预压打包机主要采用传统的异步电机定量泵液压系统,存在能耗高、噪声大、预压压力难以提高等问题。为了改善性能,提出了伺服电机定量泵驱动的片烟预压打包机系统方案
近些年来我国资本市场迅速发展,我国资本市场上并购重组行为日益频繁。在并购协议中引入业绩承诺的契约形式成为一种新常态。从制度设计来看,业绩承诺机制的确承载着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缓解信息不对称,激励标的公司经理人等预期,但其实际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一些兼具“高估值并购”和“高业绩承诺”的企业(简称为“双高企业”)虽然出具了光鲜的报表,却往往经不起仔细推敲。本文即基于“高估值高业绩承诺”的现象,选择近年来
考虑了由两个零部件供应商与一个制造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在供需都不确定的环境下,从上游的零部件供应物流的角度.使用模拟数据仿真的方法揭示了供应信息和需求信息被同时扭曲
为了应对电网可能发生的大面积停电事故,国内外都把如何迅速恢复作为重要研究课题;其中快速甩负荷(FCB)成了各方关注的重点。因此,火电机组实现FCB功能,对电网和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防止突发事故以及降低运营成本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以及台山1000MW6#机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为增设FCB功能其原系统控制尚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考虑充分利用原有设备设计余量的基础上,对实施FCB功能的可行性方案进行了分
在实际工作中运行工无法同步旋转两头的调节托盘,造成两头行程大小不同,泵缸头两头工作不平衡。阀心易压,影响泵流量也直接或间接对加压泵的阀芯、膜片、阀座、阀套、柱塞、单项
八钢三座2500 m3高炉配套喷煤系统有3个制粉系列,每个系统原设计制粉能力为45 t/h。现实际制粉能力,夏季32 t/h,冬季27 t/h,远没有达到原设计能力。目前按高炉16000 t/d铁产量计
阿达依金矿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天山-兴蒙地槽褶皱带西北段,西准噶尔界山与准噶尔盆地的交接地带。构造位置属于准噶尔界山华力西褶皱带扎依尔-达尔布特复向斜东段之南翼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光催化剂,考察了去离子水、乙酰丙酮、硝酸、无水乙醇的用量对溶胶-凝胶的影响,经过500℃高温煅烧得到最终产物二氧化钛粉体。实验结果表明,最
本文采用王水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矿石样品中的汞含量。本文确定了适合实验的预处理条件以及仪器的各个参数。
作为面向2020年及未来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对系统容量、频谱利用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非正交多址(NOMA)技术通过引入新的维度提升了系统容量和频谱效率。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在不增加带宽的情况下提高系统容量和频谱利用率。本文对NOMA与MIMO技术相结合的若干关键技术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一、针对MIMO-NOMA系统波束赋形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迫零波束赋形(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