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冰期晋豫间黄河河谷黄土状沙丘形成及其释光年代学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jili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谷风沙地貌是发育在河谷环境叠加于河流地貌之上、受风力作用并受水力作用影响的风成地貌,它是风沙地貌的特殊类型。对河谷风成沙丘的研究,可以揭示河流相堆积-风成堆积的相互作用关系和过去环境变化过程,也有助于认识河道演化过程。本文对晋豫间黄河河谷末次冰期以来的河谷风沙风沙地貌进行调查,并选取阌底剖面黄土状沙丘进行粒度、磁化率和光释光年代学等的研究,得到如下初步认识:   1、阌底剖面70多米的堆积物中粒度组成除了5-13m、30-35m和62-65m几个区间外,自上而下整体比较一致,其不同粒级组分也显示了相对一致的变化,同时其粒度分布曲线、累积曲线与概率累积曲线、各种粒度参数及其相关的参数散点图、C-M图均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西峰、渭南)有相似的特征,表明该套沉积是近源风成堆积。   2、根据阌底剖面的粒度分布特点,选取中颗粒(40-90μm)石英进行样品等效剂量(De)的测量。等效剂量采取简化SAR法进行测量,其中8个样品与传统的细颗粒石英的De进行对比,5个样品与传统的SAR进行De对比,均得到了误差范围内一致的结果。对5个样品的SAR法的适用性进行了1)循环比率;2)回授信号比例;3)剂量恢复比率测量,均在误差范围内,另外采用了单测片概率图法,5个样品的De值呈类正态分布,说明其年龄值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3、运用简化SAR法对阌底剖面进行系统测年,自上而下19个样品的OSL年代结果证实了晋豫间黄河河谷阌底剖面的黄土状沙丘的形成年龄不晚于距今5-6万年,并延续到全新世中期。   4、阌底剖面平均堆积速率高出黄土高原马兰黄土的约一个数量级,且在不同时段堆积速率有明显变化;阌底剖面粒度组分和质量磁化率,与黄土高原不完全一致,不能作为冬季风和夏季风替代性指标,可能主要反映的是该区沙丘砂物源。
其他文献
莱州湾凹陷断裂构造经历了多期伸展、走滑、反转等不同性质的演化经历,断裂样式错综复杂,并且对该地区的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起到了控制作用。   通过解释地震剖面及编制
以超级粳稻品种武粳15、淮稻9号、徐稻3号和常优1号为材料,对高产(8.25~9.75thm?2)、更高产(9.75~11.25thm?2)和超高产(>11.25thm?2)3个产量等级群体的物质生产与产量的关系
本论文以北秦岭西端陕西省周至县-凤县地区出露的早古生代变质火山-沉积地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大陆板块构造及增生-碰撞造山作用理论为主要学术指导思想,借鉴国际典型造山带研
共享单车企业应该不忘初心,把社会责任和公益意识放在重要位置最近,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备大城市都能看到骑着共享单车穿梭在大街小巷的人群,阳春三月,天气渐暖,人们的出游欲望
孔繁森同志是领导干部的楷模,也是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典范。聊城是孔繁森同志的家乡,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不懈地用孔繁森精神促进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
地幔转换带是地球深部研究的重要对象,对于认识地幔的物质组成,结构以及状态和上下地幔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高温高压实验技术的提高,其在地球深部研究中
学位
论文研究区位于重庆市城口县,重庆地区经历的构造沉积演化有三个阶段,扬子准地台基底生成阶段(晋宁期)、地台演化阶段(南华纪-三叠纪)、陆内改造阶段(侏罗纪-第四纪),城口地
通过建立DRI重悬浮模拟设备,模拟风动力条件,对源区表土样品进行重悬浮。通过不同切割直径的采样设备,在重悬浮箱内将表土样品分离为TSP、PM10、PM2.5三组不同粒径并收集到滤膜上
1.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十分重视对国情的研究和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面对的最大的、最基本的国情,并且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不能逾越、不能回避的国情。这就要求我们真
随着大量研究的开展,以及对地球系统科学岩溶观认识的不断加深,岩溶作用碳循环的研究逐步向着“水-岩-气-生”相互作用方向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碳酸盐(包括碳酸盐岩)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