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及影响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w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后,经济上,英国进入了“丰裕社会”,工人阶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可见的社会差距缩小,社会群体趋于稳定。政治上,工党首次组建多数党政府,建立了福利国家,实行了国有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之后工党连续两次竞选失败,国有化的弊端也开始显现。而共识政治的出现则意味着保守党与工党政府在意识形态和经济、社会政策方面趋同,这使得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界限不像过去那样明确了,社会主义对传统资本主义的批判也几乎过时了,社会主义本身的目标也需要重新检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克罗斯兰为代表的修正主义者提出了新的社会和经济制度分析。
  克罗斯兰是工党卓越的修正主义者,是英国社会民主主义的标志性人物。他关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后资本主义”论和关于福利与平等的新社会主义观使得他成为西欧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所处的时空方位和其思想理论在工党政治思想史上承上启下的地位也使得他在工党的战后转型过程中堪称中坚。但是,国内关于这样一位在工党历史上,特别是工党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的研究却很少。国外关于克罗斯兰的研究相对来说较多,但研究者多是工党自己的理论家、政治家,或者与克罗斯兰关系比较密切的人,囿于其立场,多对克罗斯兰溢美而少批判,也缺少关于克罗斯兰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发展轨迹的研究成果。
  本研究以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遵循“背景——内容——影响——评价”这一逻辑顺序,对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第一章在简单介绍了克罗斯兰的生平和著述之后,分析了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和现实参照。第二章根据发展历程将其社会主义思想分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初步形成时期、五十到六十年代初的成熟时期以及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的晚期反思时期。第三章介绍了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作为其社会主义思想逻辑起点的“后资本主义”论、作为其社会主义思想本质的平等观、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对国有化、计划化的再认识、温和渐进的政治策略及独具特色的文化观。第四章和第五章分析了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对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工党和工党政府的影响。根据工党发展的历史演变,将工党的发展划分为20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来工党现代化两个阶段,并分别分析了在这两个发展阶段中克罗斯兰对工党以及工党政府的影响。第六章分析了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并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这一部分这也是全文的落脚点。基于以上内容,本文主要阐述和论证了以下观点和结论。
  首先,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克罗斯兰虽然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但其父母都是利物浦兄弟会的,崇尚简单的宗教仪式和活动,信仰“上帝眼中众生皆平等”,这种平等主义对克罗斯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英国国内和国际的时代变迁也影响和塑造了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思想。除此之外,伯恩施坦的经典修正主义和英国工党所特有的修正主义也都促成了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凯恩斯主义为克罗斯兰修正所有制理论提供了经济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学者洛拉证实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当代现实分析的局限性,从而对克罗斯兰重新认识资本主义起到了重要作用。美国和瑞典社会政治的变革也为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参考。
  其次,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是多方面、立体式的。他基于英国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新变化,提出了“后资本主义”论。以此作为逻辑起点和理论前提,他重新界定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一一福利与平等,并区分了社会主义的目标与手段,改变了以往人们以所有制判定社会性质的标准,认为国有化只是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之一,计划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的核心特征和属性。他提倡私人生活中的自由和快乐、强调文化价值的社会责任的文化观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提出通过改革教育、改变消费观念、改革税收制度以及重新分配财产和企业内部的权力和地位等措施实现社会主义。虽然克罗斯兰的目标很激进,但在实现策略方面,他又是温和而渐进的,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待税收改革、教育改革和民主政治的态度方面。
  再次,根据工党自身的发展和政治思想的演进,将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对工党及工党政府的影响分为20世纪五十—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以来的工党现代化改革时期两大阶段。在第一阶段,克罗斯兰的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成熟,加上他在威尔逊-卡拉汉政府中的任职经历,使得他在工党意识形态转型、党内左右翼之争、竞选策略以及教育和住房、社会保障、就业等社会政策方面直接影响了工党和工党政府。第二阶段包括八十年代后期金诺克、史密斯领导的“政策反省”运动、布莱尔领导的“新工党”以及2012年艾德·米利班德提出的“全民国家”。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不管是承认还是否定,工党的每一步改变或转型都直接或者间接受到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
  最后,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的最大贡献在于强调福利与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区分了手段与目的,将国有化看作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之一。但他的思想也存在着局限性,其关于社会、经济和国家的分析还存在着缺陷与不足。这种缺陷和不足一方面来源于他对二战后英国的政治制度和机构过于乐观,另一方面源于其学术观点的内在弱点。此外,克罗斯兰的著作中很少提及性别、女性主义以及合法性和认同等议题,而正是这一系列议题影响了新左派并最终塑造了九十年代“新工党”,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克罗斯兰社会主义思想与当代的相关性,凸显出其思想的不足。
  即便如此,克罗斯兰对于当下的工党政治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原因在于他在主张将政治原则与政治权力结合起来的同时,还留下了一种在新社会中践行社会民主政治的方法论。一方面,他强调工党必须要适应社会的变化,但政治原则和政治权力之间并没有内在的冲突,工党可以在不放弃核心信念的前提下,通过民主的竞选程序上台执政;另一方面,他主张制度手段与意识形态目的的分离,而且强调这是修正主义的必要条件。他认为工党必须永远以一个以阶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政党的身份,又必须以一个真正无阶级社会的名义,成为全国性政党来赢得选民支持。他强调社会主义是一种道德事业,工党必须要充分理解英国社会和文化变化的复杂性,并积极地接受和适应这些变化。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克罗斯兰的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有着根本区别,是非科学的。在他看来,资本主义已经克服了固有矛盾,生产力提高,工人阶级生活水平和地位提高,不存在马克思所预言的阶级关系紧张和阶级矛盾尖锐。但实际上这些变化仅仅是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阶级关系的本质变化。他认为所有制不是决定社会性质的关键因素,以平等这一价值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否定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认为只要社会主义的因素不断增长,就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
其他文献
本文以当前朝鲜承诺弃核,希冀谋求经济发展与开放,并改善和发展朝美、朝韩等双边关系的环境背景,结合当前朝鲜半岛局势与周边国家的相关态度理念与政策措施,分析这种形势、背景对未来朝鲜半岛统一的影响,并通过梳理影响朝鲜半岛统一的内部因素及国际介入因素,运用当前存在的有关分裂国家统一模式的理论,特别是已经得到实现的德国模式、也门模式与越南模式,在朝鲜半岛统一的可能性分析,并最终依据当前朝韩两国各自实际现状与
学位
卫生防疫事业与人民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卫生防疫工作当作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其领导下的卫生防疫工作也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已经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卫生防疫事业在新中国初期建构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健全,并且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提供了人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卫生防疫事业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构为基础,在卫生防疫工作、宣传以及体系完善等方面取得了十足的进步,呈现出许
中非关系在中国对外关系史上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与非洲国家团结合作也是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基础。中非关系发展的进程中,复杂的国际形势、变换的国际关系一直影响着中非关系的走向,中非关系发展历经了许多的波折,也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本文主要选取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革”结束这段时间内中非关系发展历程进行深入研究,以毛泽东、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人在处理中非关系方面作出的重要判断以及制定的方针
恽代英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他的国民革命思想代表了当时中共较高水平,其特点鲜明的革命观点为中共理论大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推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聚焦恽代英国民革命期间的重要思想,绕不开其对中国社会性质、革命的对象、动力和领导者等宏观问题的见解,也离不开其微观视角下对国内青年群体的特殊关照。纵观恽代英参加国民革命的各个阶段,随着革命实践的不同,其革命思想也存在着由
学位
法国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中法建交是新中国外交史上重要一页,对两极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自中法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几经波折,但总体上保持上升态势。本文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起点,以1991年冷战结束终点,重点研究这一时期内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中央领导人在处理中法关系上所作出的重要判断和努力。  本文以冷战时期影响中法关系的重点问题为着力点,结合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中
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是整个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两大主干圈层。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和谐共生,对二者和整个文化系统的生态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大众文化是主流文化的重要支撑和营养基,但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如若主流文化对大众文化引导不当,则大众文化很有可能成为主流文化的异化力量。  审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发展流变过程,两者整体上呈和谐共生的态势,但是在局部层面和特定时间段,则存在一定的对立
学位
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也是现有环境条件下农村治理的一种有效方式,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针对部分村庄村民自治虚化、弱化的问题,中央一号文件多次要求“探索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鼓励村民自发探索提升村民自治水平的方法。山西省蒲县黎掌村村民自治在运行过程当中面临重重障碍。具体表现为村民在民主决策、民主参与的过程中缺乏信任基础、参与效率较低、利益联结程度较松
学位
随着国家重心的下移,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演绎重组,基层政权建设问题得到政学两界的高度关注,学界关注的起点是调适的鲜活经验及嬗变。城市街道办事处是区一级国家权力的派出机关,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传输国家权力,文章中是国家力量的代表;社区是1978年调适后产生的新事物,是变革环境中社会的集中场域,法律界定为自治组织,文章中是社会集合体,上传社情民意。学术界对街道办事处与社区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从法律对二者地
立宪君主制为英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时至今日,这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政体形式依然散发着持久的生命力。对优良政体的追求一直是政治学的重要研究目标,探究英国立宪政体成因与过程的文献可谓卷帙浩繁,对16和17世纪英国史的研究显示,英国先后经历了封建等级君主制、绝对君主制以及革命与王朝复辟后,才最终走上了稳定的立宪道路。既有文献对政体成因的研究视角包括经济因素、议会因素、法制因素以及清教
技术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治理能力、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而科技与政治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中历久弥新的深刻议题。技术赋权论是有关这一议题的主流回应之一,它强调技术一方面增强了国家监管能力,另一方面也扩大公民参与,从而促使国家与社会之间相互改造,使得所有行为者都收益。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观察到政府监管失灵现象却仍然时有发生,由此确定研究问题为:在技术对国家和社会双向赋权的情境下,政府在某些领域监管失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