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初,由胡庚申教授率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核心理念,东方“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为思想依归,达尔文的“适应与选择”为理论基础,生态翻译学创新地把生态学与翻译学结合在一起,为翻译提供了一个宏观系统的新视角。生态翻译学将翻译定义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04:225)。译者就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进行适应性选择的转换,从而使得文本移植时保持和平衡原语与译语的语言,文化,交际生态环境。历经十多年的蓬勃发展,有关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多不胜举,可见此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和强大的解释力。 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驾齐驱,然而并未获得翻译家更多地关注。而张培基教授翻译了四辑《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从而为散文英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目前对散文英译,特别是张培基的现代散文英译所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点,如使用的翻译策略方法,风格美感,以及有关译者的研究。这些研究都为散文英译提供了帮助,但总的来说缺乏一个宏观整体的研究。因此,散文英译的研究急需从一个宏观整体的新视角进行探究。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研究译者散文英译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采用定性描述的研究方法,对其翻译过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诠释和分析。本文试图回答译者是怎样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译者在哪些方面采取了适应性选择以及选择了哪些翻译方法。研究表明,译者就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进行了适应性选择而且每维都有不同的层次和方面。与此同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取了各种翻译方法使得三维成功转换,如直译,意译,增译,意译加注,音译加注等翻译方法。 研究发现生态翻译理论可以用来诠释和分析散文翻译过程。首先,通过展示该理论对于分析翻译过程的解释力证明该理论在散文英译研究中的可行性,其次归纳出的翻译方法也为散文英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因此,散文英译研究可以从一个新视角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