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散文英译中译者适应性选择——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yagongz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初,由胡庚申教授率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核心理念,东方“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为思想依归,达尔文的“适应与选择”为理论基础,生态翻译学创新地把生态学与翻译学结合在一起,为翻译提供了一个宏观系统的新视角。生态翻译学将翻译定义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而对文本进行移植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04:225)。译者就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进行适应性选择的转换,从而使得文本移植时保持和平衡原语与译语的语言,文化,交际生态环境。历经十多年的蓬勃发展,有关生态翻译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多不胜举,可见此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和强大的解释力。  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驾齐驱,然而并未获得翻译家更多地关注。而张培基教授翻译了四辑《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从而为散文英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目前对散文英译,特别是张培基的现代散文英译所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点,如使用的翻译策略方法,风格美感,以及有关译者的研究。这些研究都为散文英译提供了帮助,但总的来说缺乏一个宏观整体的研究。因此,散文英译的研究急需从一个宏观整体的新视角进行探究。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研究译者散文英译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采用定性描述的研究方法,对其翻译过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诠释和分析。本文试图回答译者是怎样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译者在哪些方面采取了适应性选择以及选择了哪些翻译方法。研究表明,译者就语言维,文化维以及交际维进行了适应性选择而且每维都有不同的层次和方面。与此同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选取了各种翻译方法使得三维成功转换,如直译,意译,增译,意译加注,音译加注等翻译方法。  研究发现生态翻译理论可以用来诠释和分析散文翻译过程。首先,通过展示该理论对于分析翻译过程的解释力证明该理论在散文英译研究中的可行性,其次归纳出的翻译方法也为散文英译实践提供了指导。因此,散文英译研究可以从一个新视角进行探索。
其他文献
来源:香港苏富比2015年秋拍编号:1033尺寸:61.1cm×46.3cm估价:3000万—4000万港元成交价:4444万港元款识:荼,七三。《小桃红》虽然取材自京郊盛开之桃花,其形象却具有强烈的
■不断涌现的先进人物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要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宣传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今年以来,围绕先进性
今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2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在为人民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体现党的
托尼·莫里森是一位20世纪享誉美国和世界的黑人民族作家,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坛上一颗耀眼的巨星。1993年,莫里森以杰出的成就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黑人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领导干部作为我国各项建设与发展事业的骨干,且由于其职权之影响,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地位与作用十分重要。因此,胡锦涛总书记在
作为过程写作教学法的重要一环,反馈对英语写作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中国的外语学习者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教师反馈,而对另一种有效的反馈模式—同伴反馈的
诗是一种简约却充满美感的表达,简单的意象通过韵律的巧妙安排,有限的字眼往往能呈现出气势磅礴的画面感,读者通过生动的想象,从而联想出不一样的意境和情趣,这就是最初的视觉
“话语分析”这一术语是由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在他发表于1952年美国《语言》杂志第28卷的一篇题为“话语分析”的文章中首次使用的。从此,它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专门术语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