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株型性状的QTL定位及遗传分析

来源 :沈阳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anily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耕作面积的减少以及土壤肥力的下降,玉米高产育种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玉米株型育种是实现玉米高产的重要途径之一,玉米株高、穗位、叶长、叶宽、叶夹角是玉米株型结构的重要构成因素,因此对控制玉米叶长、叶宽、株高等性状的QTL发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先玉335和郑58杂交后代选育的一对高世代姊妹系L1和L2为亲本,构建两个群体,利用高密度基因芯片对株型进行定位。1.对比L1和L2株型相关数据,发现L1和L2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具有显著差异(P<0.05),株高、穗位高、叶夹角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对比L1和L2在5种不同密度下株型相关性状差异,结果表明L1与L2在6.75万株·hm-2密度下各株型性状差异最大。2.对F2分离群体的株型性状进行正态性检验,结果符合正态分布,对F2分离群体的株高、穗位、叶夹角与叶长、叶宽、叶面积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株高与穗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叶宽没有相关性,与叶长、叶面积显著相关(P<0.05);穗位与叶长、叶宽、叶面积具有负相关性;各叶片间的长、宽、面积具有显著正相关性,其中相邻叶片相关系数超过0.79,具有极显著正相关(P<0.01);叶夹角与叶宽显著正相关,与叶长、叶面积显著负相关。3.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发掘控制株型性状的QTL。F2群体和F2:3家系共发现57个控制玉米株型性状的加性显性QTL位点,其中检测到控制叶长的QTLs 18个,分别位于1、2、3、6号染色体,单个QTL可解释0.02%~15.82%的表型变异;检测到控制叶宽的QTLs 18个,分别位于3、5、6号染色体,单个QTL可解释2.66%~24.11%的表型变异;检测到控制株高的QTLs 8个,分别位于2、6、8号染色体,单个QTL可解释5.99%~9.21%的表型变异;检测到控制穗位高的QTLs 2个,均位于1号染色体,分别可解释7.91%、9.95%的表型变异;检测到控制叶夹角的QTLs 8个,分别位于3、5、6、7号染色体,单个QTL可解释2.84%~22.27%的表型变异;检测到控制叶面积的QTLs 3个,分别位于3、5、6号染色体,单个QTL可解释7.53%~11.81%的表型变异。共检测到3个主效QTL,控制穗下叶宽的q LUDEW-5-1,表型贡献率为21.81%,控制穗位叶宽的q LEW-3-1,表型贡献率为24.11%,控制叶夹角的q LA-3-1,表型贡献率为22.27%。另外F2群体发现了100对控制玉米株型性状的上位性QTLs,其中控制叶长的上位性QTLs 8对,分别位于1、2、4、5、6号染色体,每对可解释4.35%~19.88%的表型变异;检测到控制叶宽的上位性QTLs 22对,分别位于1、2、3、4、5、6、7、8号染色体,每对可解释5.78%~13.56%的表型变异;检测到控制叶面积的上位性QTLs 16对,分别位于1、2、3、、4、5、6、7、8、10号染色体每对可解释1.42%~16.97%的表型变异;检测到40对控制株高的上位性QTLs,在10对染色体上均有分布,每对可解释1.97%~2.84%的表型变异;检测到2对控制穗位高的上位性QTLs,分别位于1、2、5、6号染色体,分别可解释13.75%和10.20%的表型变异;检测到11对控制叶夹角的上位性QTLs,分别位于1、2、3、5、6、7、8、10号染色体,每对可解释2.53%~14.07%的表型变异。4.根据定位结果对玉米叶长、叶宽、叶面积、株高、穗位高、叶夹角进行遗传分析,发现玉米穗三叶叶长、穗位叶宽、穗下叶宽、穗上叶面积、叶夹角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叶长均值穗上叶宽、叶宽均值、穗下叶面积、叶面积均值、株高、穗位高主要受上位性效应控制。
其他文献
植物细胞壁包括初生壁和次生壁,为植物细胞提供机械支撑和保护屏障。它们均由不同比例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质和少量的壁蛋白组成。半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中含量最丰富的非晶体多糖,在植物的生长发育、抗逆反应以及膳食营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尽管木聚糖是禾本科植物的主要半纤维素多糖,但其合成机制还不清楚,尤其是底物木糖的供给机制尚未知。本研究首次从水稻中克隆了木糖合酶基因UXS3(UDP-xylose
学位
水稻(Oryza sativa)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养活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病害是水稻产量提高和品质改良的重要限制因素。木质素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在水稻生长、组织器官发育、抗倒伏、抗病和抵抗非生物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苯丙烷途径是木质素生物合成的主要途径,其合成通路上的关键酶,在水稻生长发育、代谢、抵抗生物和非生物逆境中起重要作用。克隆编码木质素合成通路的关键酶基因并研究其功能,对水稻抗倒伏和抗病品种
学位
花药和花粉的发育是一种复杂的遗传现象,很容易受到阻碍,导致雄性不育。因此,需全面了解雄性不育的潜在分子和生化机制,以扩大其杂交育种的范围。本文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yl sulfone,EMS)诱变籼稻恢复系中恢8015(Zhonghui8015,wild-type,WT)筛选获得了一个性状稳定的典败型雄性不育突变体材料abortive pollen 90(ap90)。突变体ap9
学位
目前我国化肥用量过度且利用率低下,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绿色农业的发展,生物菌肥作为一种新型有机肥料,对土壤结构和作物品质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吸肥特性不同,对不同类型肥料响应的敏感性也可能有差异,这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以辽宁稻区典型的直立穗型品种辽粳5号与日本典型的优质米品种秋田小町杂交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以下简称RIL群体)为试验材料,设置常规
学位
玉米瘤黑粉病是威胁我国玉米安全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长期的抗病研究表明,收集玉米抗病资源,挖掘抗病基因,通过分子育种培育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课题组前期利用以高抗瘤黑粉病自交系齐319为供体,高感瘤黑粉病自交系掖478为轮回亲本,构建的染色体片段置换系R445能够显著提高瘤黑粉病的抗性。本试验以R445和轮回亲本掖478为材料,人工注射接种瘤黑粉菌,明确瘤黑粉菌侵染对抗感材料不同时间节点(
学位
水稻叶片衰老是一个年龄依赖性过程,它的启动受到包括植物激素和代谢状态在内的内源性因素的严格调控。已知营养和水分缺乏以及遮荫会加速叶片衰老,因为营养的缺乏会促进蛋白质水解和植物资源的再循环。由于早衰,分蘖、叶片展开和中午光合作用受到干旱胁迫的抑制。渗透调节物质和有机酸的积累、光合效率的降低和碳水化合物代谢的变化是水稻典型的生理生化耐旱反应。植物在适应外界生物环境的过程中,蛋白磷酸酶通过调控多个蛋白激
学位
水稻抽穗期主要受光周期、气温、相对湿度等内外环境条件,以及作物自身内的遗传因素共同调节作用,它标志着植物正由营养生长逐渐过渡到生殖成长。光周期是控制水稻抽穗开花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而光周期中引起水稻开花的两个重要因子为Hd1和Ehd1。目前水稻中Ehd1通路机制研究相对清楚,但对参与Hd1途径的分子机理研究相对较少。该论文主要是从Gimbozu伽玛射线突变性中筛选出来的一个抽穗时间提前突变体,并对
学位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细菌性疾病给养鸭业造成的损失不容忽视。头孢噻呋作为首个动物专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因具有广谱高效的抗菌活性,是治疗鸭细菌性疾病的常用药物。据报道,天然黄酮类化合物能够影响药物在肠道的转运从而促进其吸收。但尚未见有关木犀草素对头孢噻呋在鸭的肠吸收影响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建立鸭的外翻肠囊模型和Caco-2单层细胞模型探究黄酮类化合物木犀草素对头孢噻呋肠吸收的影响及其机制
学位
产量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形态如叶片卷曲度和大小会影响光合作用。适度的叶片卷曲有利于叶片保持直立,这一性状可以有效减少种植群体中植株叶片之间的遮荫率,增加群体光合效率。本研究中,对一个水稻卷叶突变体u56进行生理特性及功能的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在分蘖期前,突变体u56的叶片卷曲性状不明显,在分蘖期,叶片极度卷曲。与野生型沈农9816相比,突变体苗期叶片卷曲度增加了2
学位
植物内生菌广泛存在于植物的细胞内及细胞间隙中,对植物生长发育及抗逆性具有重要作用。镉污染会导致农作物生长受阻、产量降低,是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镉敏感性具有差异的两个栽培大豆为材料,探究从野大豆分离出的内生菌,对镉胁迫下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生理生化及产量等相关性状的影响,研究内生菌缓解大豆镉胁迫的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供试的野生豆内生菌3号-7号菌中,筛选出7号菌对大豆促生长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