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儿童权利公约》通过近25年来,越来越多的儿童居住在城市中,儿童的生活空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是儿童的生活空间从以室外空间为主导转向以室内空间为主导,另一方面是空间的公共性转向商业性和制度性。长期以来对儿童活动空间的研究更集中在学校而忽略了校外的空间,所以儿童在学校以外的空间是如何活动的也越来越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成为了儿童地理学研究的热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阶层分化越来越明显,社会分层格局基本已经形成,不同群体占有的社会资源不同,所以,虽然城市为儿童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校外活动的物质和文化资源,但并不是每一个儿童都能平等的使用这些资源。儿童所在家庭的阶层、教养范式和对教育的投资等都是影响儿童对校外空间和时间利用的重要因素。本文探讨的是城市儿童的校外的日常生活,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儿童如何组织和使用校外空间和时间。首先通过借鉴一个三角校外空间模型来对儿童如何利用校外时间和空间进行实证分析,该空间模型将儿童的校外空间分为了三类:家庭空间、非家庭的无约束空间和组织的课外活动空间,空间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儿童对每类空间投入的时间的不同导致对每类空间的使用程度的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校外活动模式。然后利用问卷调查得到的儿童每周校外活动行程的数据,将儿童对校外时间和空间的使用方式放置在模型中总结出城市儿童校外空间的日常活动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家庭空间主导型,课外活动空间主导型和空间均衡型,并将这三类模式与国外文献中提到的校外空间活动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最后通过实际案例对校外活动模式进行具体描述。然后本文通过对家长、小学生、私人补习、兴趣班和社区工作人员和学校老师的深度采访尝试性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影响儿童校外空间日常活动模式的驱动机制。在总结影响儿童校外日常活动模式的因素时,本文主要考虑了个人因素(年龄、性别、阶层)和社会因素(政策、家庭教养文化)等。最后发现在排除年龄、性别和阶层的影响后,在重点学校制度导致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的社会环境的压力下,不同体制的学校给儿童在校外的活动设置了时间限制,但真正决定儿童不同校外活动模式的是父母的教养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