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破产中的豁免财产制度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eedtoxiaz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优化营商环境,个人投资在此背景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目前的经济法规在保护个人投资经营和个人信用消费方面,都缺乏有力的保障,破产法对个人破产并无规定,这其中蕴含着显著的风险。豁免财产制度作为个人破产制度中的制度,既是个人破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人破产中所特有的一项制度。公司法人在完成破产程序后便消亡,而个人在破产后仍会继续存在甚至谋求发展,豁免财产制度的出现便是基于自然人与法人这一不同的特性。豁免财产制度的存在,能为破产的债务人保留生存所必须的财产,也能帮助债务人尽快走出破产的影响,使个人破产制度真正实现其保护诚实的不幸者之目的。目前我国的立法实践中有关豁免财产制度的规定仅存在于2020年8月深圳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之中,该条例的出现弥补了个人破产方面的空白,个人破产的出现将扩大破产法的适用范围,这也为豁免财产制度的适用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对豁免财产制度的研究需要在破产法的体系中进行。对个人破产中的豁免财产制度进行研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该项制度是维护基本人权的有效措施。在一个文明的人类社会中,无论个人的身份地位有何不同,每个人都应该享有最基本的权利,包括平等权、生存权、发展权等。豁免财产制度,能有效保障在个人破产中债务人的生存权、发展权不受影响,是人权事业在个人破产法范围内的重要发展。其次,在豁免财产制度中对豁免财产的种类和期限进行合理的限制,防止债务人利用此项制度恶意逃避需要承担的债务,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债权不受侵害,有效平衡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关系。最后,豁免财产制度能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提供制度方面的支持,有效解决债务人及其家人在破产后的生活和工作问题,避免其成为食不果腹,无家可归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个人在破产后走上犯罪的道路,从而降低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同时,豁免财产制度是对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使个人在进行投资创业和信贷消费时更有保障,而投资创业和消费都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豁免财产制度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对豁免财产制度进行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除去引言和结论外,本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个人破产与豁免财产制度的概述。首先是对个人破产概念的阐述,其次是对豁免财产项制度的概述,其中包括对豁免财产的发展历史介绍,对豁免财产制度具体内涵的介绍,这部分内容包括了对豁免财产的概念、豁免财产的特性和豁免财产类型的介绍,最后一部分是豁免财产与其他近似财产的简要辨析,包括豁免财产与强制执行中的豁免财产、豁免财产与取回财产的辨析。第二部分则论证了豁免财产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豁免财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方面,首先豁免财产为保护债务人的在破产后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保护人权的必要手段;其次,无论是对债务人还是债权人而言,豁免财产制度都是平衡债务关系,保护双方利益的一项重要手段;最后,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看,豁免财产有助于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而豁免财产制度在可行性方面,首先社会保障制度已初步建成,豁免财产制度随着深圳破产条例的实施,已经具备了实践方面的基础;其次,个体投资的快速发展和信用体系的逐步建设使这项制度的实施具有了可能性;最后,司法实践在解决破产债务关系中诸如“执行难”等问题时无针对性具体措施的现状需要此项制度来进行改善。第三部分是对国外豁免财产制度的考察和借鉴,国外在豁免财产制度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与国内相比具有先发优势,我国建设豁免财产制度,必然离不开向国外实行豁免财产制度的国家进行学习,通过对大陆法系国家和英美法系国家豁免财产制度考察,从中发现对我国今后实施豁免财产制度的有益经验。第四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在构建豁免财产制度的过程中面临的困境。首先,我国对债务进行清偿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这一观念使得豁免财产制度能被我国普通民众广泛接受的思想基础还较为薄弱。同时,豁免财产制度的实施会导致部分司法资源被占用,这必然加剧我国目前司法资源紧张的局面。最后,从各国的个人破产中的豁免财产制度的实践来看,豁免财产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新的问题,这都是我国从未接触过的问题,对这类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还需要在法律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大量案例的积累。第五部分是对我国豁免财产制度构建的设想,首先是设立豁免财产制度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其次是需要明确豁免财产的范围和具体构成,这是豁免财产制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然后是豁免财产制度的行使程序问题,这其中包括申请豁免财产权利的主体、启动豁免财产制度的具体程序和采取何种方式使豁免财产制度生效及其生效后的效力问题;接着是在豁免财产裁定后对当事人异议问题的处理;最后一部分则是有关豁免财产的其他问题。
其他文献
尽管中国城镇化率逐年稳步提升,但截止2020年底全国还有约5.5亿农村人口,庞大的农村人口带来的教育问题仍然十分突出。2021年3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会上提到‘教育公平是最大公平’,相对城镇、城市来说,农村不仅基础教育资源短缺,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得不到发展和重视。对农村初中生进行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乐观进行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证性研究。本研究总结了前人在乐观、社会支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和自我同一性的快速发展,他们在心理上追求独立自我,想了解自己是谁,怎样主动努力成长为理想中的人,因此这个阶段的青少年面临个人成长危机问题。当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没有过渡好,个人成长危机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容易影响到其心理健康。而影响个人主动成长的因素有很多,自我因素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以中学生个人成长主动性为切入点,选取对
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小学数学课程中
学业拖延是众多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中职学校里,学业拖延的情况不容乐观,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还将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与个人专业能力与素养发展。为了了解中职生学业拖延的现状,揭示未来时间洞察力、学业延迟满足与学业拖延的关系,为中职生改善学业拖延提供有效建议,本文以中等职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法进行探索,结果发现:(1)中职生未来时间洞察力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
“十四五”规划中提及:要激发人才创新活动,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性作为时代进步的重要因素,在推进科技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人的创造性要从幼儿阶段开始培养,绘画活动作为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发挥着促进幼儿创造性发展的重要作用。但在目前有关幼儿园绘画活动的研究中,幼儿创造性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研究的范围也较为笼统。因此,本研究从创造性行为的角度论述幼儿绘画活动中的创
当前,我国教育已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义务教育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步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振兴乡村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探索教育新环境下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实现机制与影响变量,是提升农村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前提条件。伴随初中生生理及智力的巨大变化,自我意识也迅速发展,自尊作为自我意识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优秀文化的民族,沉稳厚重的文化传承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璀璨多样的文化内容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依据,继文化自信成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以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成为时代发展的热点与焦点。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中国诞生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与教育家,墨子位列其中。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两个方面都留下了珍贵的教育文化遗
在“一带一路”倡议持续践行推进的大趋势下,国家间往来交流中所产生的互涉冲突不可避免。为了优化国际冲突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维护中外私人主体的合法权益,积极探索互惠原则在外国判决承认与执行领域的改进方向,在降低多余平行诉讼发生频次的同时,助推国际司法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之下进一步升级,使司法协助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得到全面提升,这也是促进国际合作共赢开放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本文立足于互惠原则的理论发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性,加强农村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以及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建设”。“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出要把乡村振兴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人
一直以来,传统机器人被视为法律关系中客体存在,但随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其展现出来的特征正逐渐超越客体能够涵盖的范围。特别是人工智能已经运用到具体领域,如无人驾驶技术、人工智能创作,其具有自主意识,能够独立做出决策,这种类人化特质所产生的“行为”对目前法律造成一定冲击,而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法律主体地位。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对人工智能是否能够赋予法律主体地位、其法律主体地位的范围进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