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光束激励下表面热透镜法测量薄膜吸收的方法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le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吸收损耗是衡量光学薄膜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尤其在高功率激光作用下,吸收损耗不仅会引起光学薄膜元件的热畸变,影响激光传输特性,还会降低薄膜的损伤阈值。准确测量吸收损耗对于评价高功率激光薄膜和优化镀膜工艺十分重要。现代光学系统中常用光学薄膜的吸收率在10-4-10-7范围内,而传统的薄膜吸收测量方法,如分光光度法、消光系数法等因其灵敏度低,无法满足测量要求。  光热技术的发展为光学薄膜微弱吸收测量提供了新的手段,表面热透镜技术(STL)作为光热技术测量光学薄膜微弱吸收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Kuo和Saito分别提出。由于它既保持了光热偏转技术高灵敏性、高精度和非接触的优点,又能获得完整的表面形变的分布,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用于表面热透镜技术的激励光主要有高斯光束和平顶光束。以前的表面热透镜装置中,多使用高斯光束作为激励光,但由于高功率激光器一般为多模输出,要获得严格的基模高斯光束比较困难,而平顶光束可以通过在激光器前加一定大小的光阑实现,降低了对激光光束质量的要求,更有利于实际的测量。且使用平顶光束作为激励光可以提高光学薄膜微弱吸收的测量精度。  本论文提出采用连续调制的平顶光束作为激励光的表面热透镜技术测量薄膜吸收的方法,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  1.建立了连续调制的平顶光束作用下样品的表面热透镜信号模型。采用积分变换法求解了样品内的热传导方程,推导出三维温度场分布。求解对应的热弹方程,得到表面形变场分布。  2.通过数值模拟,比较了平顶光束和高斯光束激励下样品内部温度场、表面形变场和探测光衍射信号的径向分布。分析了两种情况下激励光斑、调制频率、探测距离等实验参数对表面热透镜信号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平顶光束激励下的表面热透镜系统比高斯光束有更高的灵敏度。  3.建立了表面热透镜实验测量系统。提出了在样品表面获得平顶光束的有效方法。测量了信号的衍射分布,信号与激励光功率、激励光斑半径、调制频率、探测距离的关系,与理论吻合较好。并通过实验,讨论了由于探测光斜入射对表面热透镜系统的影响。
其他文献
左手材料(Left-handed metamaterials,LHMs)是一种介电常数和磁导率同时为负的人工周期性结构材料,由于其中传播的电场矢量(?)、磁场矢量(?)以及波传播方向(?)满足左手定则而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运输方式以其运力大、正点率高、排放空气污染气体少等特点,逐渐被许多大城市选择成为处理交通堵塞,乘车困难问题重要解决办法
岩屑(岩石碎屑)录井是石油勘探行业识别地层岩性的重要检测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钻井新工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造成岩屑样品非常细碎,甚至呈粉尘状,传统的基于人眼观察的岩屑录井不
传统的磁通门传感器一般基于模拟电路设计,随着测量精度和测量范围要求的提高,基于模拟电路的磁通门传感器已经无法满足测量需求。同时,模拟电路温度性能差,导致了传统磁通门
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突飞猛进,乘客对乘车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高。OTPA分析方法作为一种由传统TPA改进而来的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的缺点,试验效率高,且可以在机械工作状态
船舶强度是船舶航行安全性的重要前提。由于船体结构本身及其环境条件的多样性,船舶强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核算方法和过程也极其复杂。现代船舶在各个设计阶段,都对其强度
超材料因为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有的一系列独特的电磁特性,在最近的几十年里被各个行业广泛关注,并且还取得了很多相关的科研和实际应用成果。偏振是横电磁波所具有的一个固有特
超声内镜将微型超声探头置于电子内镜前端送入人体,既能通过电子内镜观察到消化道组织表面的形态,也能通过超声扫描观察到组织的内部断层信息,从而发现人体组织的早期病变部位,是目前人体内脏器官病变部位检查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本文针对机械环扫内镜系统成像分辨率低以及其扫描方向与电子内镜观察方向不一致,不适用于穿刺等临床治疗等缺点,提出了基于相控阵换能器探头的内镜超声相控阵成像技术。利用相控阵探头的电子声束聚焦
1971年生于河北怀安;  先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首都师大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现就职于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文化部青联美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三级美术师;  绘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术作品大赛并获奖,并在浙江吴弗之艺术中心、首都师大美术馆、徐悲鸿艺术学院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荣宝斋画院美术馆、法国巴黎北站艺术中心、北京798宏艺术空间、莫斯科特列恰珂夫画廊、河北大家美术馆等地举办个
期刊
匝道间距是影响高速公路主线运行状况的关键因素,但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的匝道间距定义不够明确,且其间距的计算尚未有成熟的理论依据。论文对匝道间距进行了明确的定义;通过立交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