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民营企业经过20多年的迅速发展,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原先资本结构下的治理模式已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根据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理论的相关阐述,债权融资作为企业资本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股权融资不可替代的治理效应。因此本文对我国民营企业债权融资治理效应的研究,在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作用越来越大的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对资本结构的相关理论做了回顾,进而对债权融资的治理效应进行了针对性的阐述。债权融资的治理效应主要表现在:债权融资的激励和约束功能、债权融资的相机控制功能以及债权融资的信号效应。然后,本文通过对日德的银行主导型以及英美的市场主导型两种治理模式的经验总结,对债权融资发挥治理效应的两种途径:直接参与内部治理和通过外部市场机制间接干预进行了比较。可以发现:这两种途径本质上并无优劣之分,之所以会在不同的经济体形成以其中某一种形式为主的债权融资治理格局,都有其各自的经济、文化以及历史的根源,要结合这个经济体里银行与企业的关系紧密度以及包括法律、信用评估体系、职业经理人市场、资本市场以及产权市场等在内的外部市场机制完善程度而定。
其次,本文对我国民营企业的债权融资现状进行了统计性分析。由于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惜贷以及企业主对控制权转移的担忧,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总负债率不高。同时负债结构不合理,长期负债比例低,主要为流动负债,流动负债中的银行借款比例较低。民营企业如此的融资策略可以通过外部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得到相应的解释。
然后,在对我国民营企业内部治理主体的分析中,未发现债权人的身影。并且由于我国外部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债权人通过间接干预的方式行使相应治理功能方面也存在很多限制。因此,我国民营企业债权融资的治理效应发挥不充分,仅体现在流动负债的企业清算和抑制资产替换行为两个方面,长期债务的治理效应未得到体现。
本文还以2007年在沪深股市发行A股的67家民营企业为样本,选取Tobin sQ值、总资产净利率(roa)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moig)等反映企业绩效的指标分别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bdar)构建模型,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的结论是:资产负债率与民营企业治理效率正相关,即负债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民营企业治理效率的提高。但不存在使民营企业治理效率最大化的最优负债率,企业应综合考虑企业的规模、行业竞争度及生命周期等因素确定企业的最优负债率。
最后,对影响我国民营企业债权治理效应发挥的主要因素,从企业自身及外部两个角度提出了建议,包括:加强企业财务和内控制度;引入独立监事等制度,让债权人直接参与企业的内部治理;降低债券发行门槛,取消对民营企业的歧视性规定,次级债的发行;对公司法进行修订和完善,加大法律对债权人的保护,提高合同的执行效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