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代谢物对心肌细胞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16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体外通过悬浮红细胞上清与心肌细胞共培养来进行红细胞代谢物对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评价,并对可能的毒性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制定临床输血指南、降低输血风险、研制新型红细胞保存液提供新的基础研究依据。方法:(1)5人份2单位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分别在库存0d、14d和35d时离心分离上清,与具有搏动特性的人多潜能干细胞定向分化得到的心肌细胞(human-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cardiomyocytes,hiPS-CMs)体外共培养(17%终浓度,模拟大量输血),利用实时无标记的心肌细胞分析技术(real-time cellular analysis,RTCA)实时记录心肌细胞搏动状态,通过心肌细胞搏动状态分析评价不同保存期红细胞代谢物的毒性作用。(2)取保存0d、14d、35d的悬浮红细胞上清(supernatant of suspended red blood cells,SSRBCs),通过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上清中生化指标的水平改变,鉴定可能的毒性作用物质及浓度;应用基于TandemMassTags(TMT)标记技术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对SSRBCs进行蛋白质组学分析,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探寻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功能蛋白质。(3)①配置与0d、14d、35d SSRBCs中相应浓度的钾(potassium,K)、乳酸(lacticacid,LA)及二者混合的溶液,分别与hiPS-CMs细胞体外共培养(17%终浓度,模拟大量输血),评价SSRBCs中K及LA对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②将35d SSRBCs、35d K及心肌细胞维持液分别与hiPS-CMs细胞体外共培养,作用48h后对hiPS-CMs细胞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肌丝及肌节形态。③提取hiPS-CMs细胞RNA进行mRNA基因芯片检测,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筛选与毒性作用相关的信号通路。结果:(1)Od SSRBCs对hiPS-CMs细胞搏动状态作用不明显;14d SSRBCs可使hiPS-CMs细胞停止搏动,48h时搏动状态可以恢复;35d SSRBCs可使hiPS-CMs细胞停止搏动,48h时搏动状态仍未恢复。(2)0d、14d、35d SSRBCs中K、Cl、LA、游离血红蛋白(Free Hemoglobin,FHb)水平持续升高,Na、pH值、Glu水平持续降低,K和LA水平变化最为明显;Od、14d、35dSSRBCs蛋白质组学分析共鉴定和定量了 1089种蛋白。Od和35d样本蛋白水平差异最明显,35d与Od比较,66蛋白水平升高,3蛋白水平降低(>1.5倍,P<0.05)。(3)①0d、14d钾溶液均对hiPS-CMs细胞搏动状态无明显影响;35d钾溶液使hiPS-CMs细胞停止搏动,第48h时能够恢复;钾和乳酸混合溶液对hiPS-CMs细胞搏动状态的影响同钾溶液一致;乳酸溶液对hiPS-CMs细胞搏动状态无明显影响。②35d SSRBCs处理24h,hiPS-CMs细胞发生明显皱缩,处理48h时皱缩更为明显;35dK处理24h,hiPS-CMs细胞皱缩不明显,处理48h时hiPS-CMs细胞发生明显皱缩。35d SSRBCs及35d K处理48h时,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细胞肌丝肌节均未见明显断裂,细胞核未见明显形态改变。③基因芯片检测结果显示35d SSRBCs处理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hiPS-CMs细胞共有54个基因信号表达上调、86个基因信号表达下调(>2倍,P<0.05);35dK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没有基因发生明显表达差异。根据GeneOntology(GO)富集分析及信号通路分析结果筛选出与心肌细胞搏动相关的15个差异表达基因,可能在35d SSRBCs的毒性作用中起到重要作用。结论:(1)在模拟大量输血条件下,保存期长悬浮红细胞代谢物对心肌细胞具有毒性作用,保存期越长毒性作用越明显。(2)钾在保存期长悬浮红细胞上清对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是全部作用,钾离子之外的红细胞代谢物成分单独或协同发挥了心肌细胞毒性作用。(3)心肌细胞中与心肌细胞搏动相关的部分信号通路可能与毒性作用机制相关,但其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4)保存时间长的红细胞大量输注可能是产生不良临床预后的危险因素,临床应用时应加以关注。
其他文献
为探究区块链技术对协同创新中知识共享的影响,构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协同创新知识共享系统模型,分析区块链技术特性对协同创新知识共享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入Steemit区块链网络社区,基于现实数据构建知识共享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运用Vensim PLE软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区块链技术有助于构建全新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通过营造去信任化的知识共享环境、提升协同创新伙伴异质性,推动协同创新知识共享
目的:研究小视野扩散加权成像(field-of-view optimized and constrained undistorted single shot difusion weighted imaging,FOCUS-DWI)在急性视神经炎(acute optic neuritis,AON)患者的视神经及视交叉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常规视野扩散加权成像(conventional diffusio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位信息安全和共享方法都面临新的挑战。因此提出了一种用户可控、多部门协同的电子学位证照数据保护及共享方法。该方法基于权威证明(Proof of Authority, POA)共识算法提出了一种权威身份评估机制,保证节点的可信性与学位信息的真实性。构建面向学位管理的智能合约架构,提出一种批量电子学位证照的共享与审核方案,在加密环境下实现数据可信共享。利用哈希加密
目的: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EETs)可减少人类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和小鼠前脂肪细胞(3T-3L1)的脂肪形成。我们旨在探讨通过抑制环氧化物水解酶(Soluble epoxide hydrolase,sEH)上调EET水平,能否影响白色和褐色脂肪的形成及上调线粒体和产热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改善脂肪细胞功能
目的骨科内植物置入人体后,术中或宿主血行播散来的细菌在材料表面容易定植,并大量增殖,形成细菌生物被膜立体结构,再通过细菌播散到远处增殖,循环往复,形成细菌生物被膜生态系统,导致治疗失败,成为临床棘手的难题。骨科内植物金属如钬合金作为一个无机体,缺乏自身抗感染性能。本研究拟通过离子注入技术对钛合金进行表面改性,在其表面注入铜离子,并以注入银离子为对照来探索铜离子注入改性后的钛合金抑制细菌生物被膜形成
研究背景: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男性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Gleason评分(Gleason Score,GS)是评价PCa侵袭性的“金标准”。近年来关于鉴别侵袭性和非侵袭性PCa标志物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是PCa早期诊断最常用的标志物,但是PSA在鉴别侵袭性和非侵袭性PCa中的作
研究背景:与活体肝移植相比,脑死亡供体肝移植具有较差的移植效果,较短的移植物存活期。脑死亡被认为是影响脑死亡肝移植术后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血流动力学之外,脑死亡对器官和移植后结局的恶化作用的机制主要与全身炎症反应有关。在脑死亡期间和之后释放的促炎性细胞因子通过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潜在供体器官的组织学损伤和功能障碍。缺血/再灌注损伤是造成脑死亡肝移植术后移植物初期功能不全和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的另
研究背景和目的:肿瘤微环境中细胞因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第1部分利用TCGA大数据分析组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与肺癌发病和预后的相关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抗体作为免疫治疗的里程碑式药物广泛应用于多种血液及实体肿瘤,但其治疗过程中的延迟反应和假性进展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疗效评价的准确性,本文第2部分分析外周血细胞因子与免疫抑制剂疗效的相关性,旨在寻找一种能早
研究背景:近年来,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明显上升,其中增加最显著的是胃和直肠。由于多数病人确诊时已经发生转移,失去最佳手术时机;且低分化的神经内分泌癌预后差。因此,研究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有效的疗效预测因子及预后因子,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人白血病相关蛋白16(leukem related protein16,LRP16)在乳腺癌、肺癌、胃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
[目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的迁移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动脉狭窄闭塞和血管腔内治疗术后再狭窄的病理进程息息相关,因此对于VSMC迁移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细胞学迁移实验方法通量低,实验一致性较差,可重复性差,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制约了 VSMC的迁移表征,同时也降低了对VSMC迁移研究的可信证据级别。因此,本实验基于微流控技术,设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