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2-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来源 :温州医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w2ya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目的:为寻求高效、特异性强以及毒副作用小的抗肿瘤药物,本实验以SU5416、SU6668以及SU11248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先导物,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吲哚-2-酮类化合物,并对其体外抗肿瘤细胞活性进行筛选,但在之后抗FGFR1酪氨酸激酶活性的检测中,这类化合物未能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尝试从内质网应激诱导细胞凋亡的途径来初步探讨药物的抗肿瘤机制。   实验方法:   1)根据吲哚-2-酮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设计合成A、B、C三类化合物;用靛红与苯环具有不同取代基的苯乙酮类化合物通过羟酮缩合、脱水合成A类化合物;B类化合物是在A类化合物苯环上氨基与酰氯通过亲核加成反应合成;C类化合物是靛红与水合肼通过亲核加成反应形成腙,再与各种不同取代苯甲醛通过亲核加成反应合成的。   2)通过IR、MS和1H-NMR等方法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   3)采用MTT法,检测化合物对H460、B16-F10、HCC827、H1975、U251五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4)采用Caliper Mobility Shift Assay法,检测化合物对FGFR1酪氨酸激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5) CHOP作为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的重要信号分子,其表达与否验证了药物是否启动了内质网应激细胞凋亡途径,因此本论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了活性化合物对H460和B16-F10中CHOP蛋白表达的影响。   6)用CHOP沉默的Chop-siRNA-H460细胞及CHOP未沉默的对照Control-virus-H460细胞,采用MTT法,测定、对比活性化合物作用下两种细胞生存率的差异,进一步来证实活性化合物A1和B3是否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7)采用Hoechst33258染色法,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活性化合物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情况。   实验结果:   1)本论文共合成了27种化合物,其中11种是新化合物,通过化学结构表征,证明为目标化合物。   2)用MTT法测定了所有化合物在20μM浓度下对五种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的抑制率,大部分A类和B类化合物对五种肿瘤细胞均表现出较好的抑制活性,它们对H460和B16-F10细胞具有更强的选择抑制作用,多个化合物的活性均强于阳性对照吉非替尼;C类化合物对H460和B16-F10仅表现出较低的抑制活性,对HCC827、H1975和U251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活性。其中,H460、B16-F10以及HCC827对药物刺激较为敏感,H1975和U251对药物刺激没有明显反应。   3)测定了部分活性化合物对H460、B16-F10、HCC827及H1975细胞的IC50值,包括了作用于H460细胞的全部化合物的IC50值,对后三种细胞只测定了抑制率偏高的A类、B类化合物的IC50值。其中,化合物B1对四种细胞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IC50都低于10μM,而吉非替尼则对HCC827细胞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IC50仅为0.05μM左右。   4) FGFR1激酶活性测试结果显示,除化合物C1、C11对FGFR1激酶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外,其它化合物均无明显活性。   5) Western Blot实验显示,20μM药物作用下,化合物A1、A2、B3使H460细胞CHOP蛋白表达明显上升,化合物B1、B3对B16-F10细胞CHOP蛋白的表达作用也非常明显。   6)沉默H460细胞中CHOP的表达,对A1和B3诱导的细胞凋亡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7) Hoechst实验中,加药物处理的H460和B16-F10细胞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凋亡。   实验结论:本文以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先导物设计合成了三类吲哚-2-酮化合物,其中A和B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但它们对FGFR1酪氨酸激酶均无明显的抑制活性,其中具有较好抗肿瘤活性的A1、A2、B1、B3可能是基于内质网应激机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因此,本论文吲哚-2-酮化合物的抗肿瘤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玫瑰茄属于锦葵科木槿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药食两用植物。其花萼为紫红色,艳丽自然,富含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如维C、蛋白质、有机酸、天然色素以及多种氨基
音乐教学的核心不仅仅在于教授给学生音乐知识,还在于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把对音乐的那种感性的向往转变成一种理性的热爱,让学生不仅仅是喜欢音乐,更是热爱音乐,不因学习而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