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一书作为儒家经典,阐述了儒家重要思想主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也阐述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孔子从不称自己为圣贤,只是说自己“好学”也。孔子尚且如此,普通人更是以“学”为重。儒学是一种生命意义之学,这种意义不是理论上的,它一定要落实在真实生活,也就是让人在自己日用常行的真实生活中真切地体验到自我生命的价值。意义的产生是由于人与外部世界的感通,在此感通的过程中,本真自我的呈现和本性之德的实现,从而人的生命意义充分彰显。“时”,根本上讲是天时,天时是天的生命节律,落实在人的身上是人的生命节律。所以人的生命存在是不能脱离这种节律,人的生命是有节律的生命。人的生命活动都存在于日用常行的真实生活之中,故“时”引申为日用常行。“习”的意义在于体验。人做一件事,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这件事,更重要的是在做事中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学”与“习”是一体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学而时习”,是生命的意义当下生发,使人获得深刻的自我生命意义和价值的体验。“说”,是这种体验带给人的一种生命满足感、自我肯定感、自我实现感,同时又是一种自我的兴发,以自我生命力的体验和满足,兴发自我的生命活力,使自我生命的境界由此获得不断地升华与超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与“下学而上达”的精神是一致的。“下学”的真正意义,不仅是学于事,而是在日用常行的现实生活中获得自我生命价值的真实体验,从而激发人旺盛的生命力。“上达”,达天命。内在的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体验,是一种发自人的本性的真实的生命力体验,这种体验是发自人的本性的,而这种生发人真实的自我生命意义的人性,就是天命。所以,现实生活中生命意义的兴发和体验,是与天道直接贯通的,生命力的彰显与体验,也是天的意义的实现。“下学而上达”是在现实的生活中完成生命意义的自我超越,实现生命境界的无限升华。实现生命境界的升华而生发的满足感、意义感即是“说”。“说”是生命意义的表达,是通过“学而时习之”与“下学而上达”的生命意义的体验所带来的。这一思想给现代教育带来重要的启发。教育之根本,应该是教做人,教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教育应让学生明白成就自己的人生,实现生命意义与价值是本,学习知识与技能来得到的名利、权势、富贵是末,舍本逐末是不能长久的。所有外在名利都不能让人内心安定而满足,唯有精神上的富足使人充满意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