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峡江段鱼类资源及峡江水利枢纽鱼道过鱼效果研究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attes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位于赣江中游峡江县巴邱镇上游峡谷河段,是赣江流域梯级开发第4梯级,是一座以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于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为了减缓水利工程建设对鱼类的阻隔效应,峡江水利枢纽工程修建了横隔板式鱼道供鱼类繁殖、索饵及越冬洄游,为研究其鱼道过鱼效果,作者于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对赣江峡江段坝上、坝下及鱼道内鱼类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并针对主要过鱼对象四大家鱼开展不同温度梯度下的临界游泳速度实验,为峡江枢纽优化鱼道流速参数提供基础数据,也为赣江渔业资源保护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经鉴定,赣江峡江段共计鱼类79种,隶属于6目19科56属,其中鲤形目有5科56种,占总物种数70.88%。坝上鱼类55种,坝下鱼类75种,优势种均为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鳙(Aristichthys nobilis)、(?)(Hemiculter leuciscu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和鲤(Cyprinus carpio),渔获物数量占比较大的依次有银鮈、(?)、宽鳍鱲(Zacco platypus)、银鲴(Xenocypris argentea)和赤眼鳟,分别占总数量的30.22%、11.47%、6.10%、5.47%和4.74%;重量占比较大的依次有草鱼、鳙、鲢、鲤、赤眼鳟和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分别占总重量的27.69%、22.53%、9.85%、8.75%和6.30%。其中,四大家鱼重量百分比较大,主要组成是草鱼、鳙和鲢,是峡江水利枢纽鱼道主要设计的过鱼对象。2.经监测,峡江水利枢纽鱼道内共记录鱼类4605尾,计42种,隶属于4目9科34属。从鱼类的生活习性看,定居性鱼类最多,23种,占总物种数的54.76%;从鱼类食性看,杂食性鱼类最多,24种,占总物种数的57.14%;从鱼类栖息水层看,底层鱼类最多,17种,占总物种数的40.48%;从鱼卵类型看,产漂流性卵最多,18种,占总种数的42.86%。与国内其他鱼道相比,峡江水利枢纽鱼道过鱼种类较多。3.峡江水利枢纽鱼道内主要以中小型鱼类为主,体长范围2.3~48.5 cm,体重范围1.1~2053.7g,体长以30cm以下鱼类为主。数量占比前五位的有宽鳍鱲、银鮈、(?)、蛇鮈(Saurogobio dabryi)和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分别为17.24%、14.42%、11.38%、6.91%和5.86%;重量占比前五位的有草鱼、鲤、翘嘴鲌、赤眼鳟、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分别为39.85%、10.39%、9.98%、8.32%和6.55%。江湖洄游性鱼类中草鱼161尾,数量占比3.5%,赤眼鳟206尾,占4.47%;似鳊(Pseudobrama simoni)60尾,占1.30%,河海洄游性鱼类仅有鳗鲡(Anguilla japonica)3尾,占0.07%。鱼类的过鱼数量呈季节性变化,其中夏季过鱼数量最多,占过鱼总数量的42.23%;冬季过鱼数量最少,占总数的11.69%。过鱼因素主要与鱼道内水温和水位有关。4.本文以四大家鱼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在不同温度(10℃、15℃、20℃、25℃、30℃)梯度下的临界游泳速度。结果显示,在10~30℃温度范围内,青鱼、草鱼、鲢、鳙的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3.93±0.24~9.94±1.65)BL·s-1、(3.50±0.48~10.55±2.07)BL·s-1、(0.95±0.04~4.68±0.58)BL·s-1、(2.22±0.18~3.95±0.23)BL·s-1。在水温10-20℃范围内,四大家鱼的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和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均随水温升高而增大,基本表现为在20℃时达到最大值,随后趋于稳定,并且20℃组四大家鱼游泳能力显著高于15℃组和10℃组,20℃组、25℃组和30℃组四大家鱼临界游泳速度均无显著性差异。此外,随着温度的升高,草鱼的游泳能力增加速度高于其他三种鱼。相同温度条件下草鱼和青鱼的临界游泳速度相近,均显著高于鲢和鳙(P<0.01)。当考虑过鱼对象为四大家鱼时,建议延长鱼道在夏季的开放时间,将鳙的临界游泳速度作为鱼道设计的主要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烧伤中心2011-2015年及2016-2020年严重烧伤患者的感染病原菌来源、分布、耐药性及感染率的变化,总结其变化规律,为临床正确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发生及控制医院感染流行提供详实依据,以提高严重烧伤患者的救治率。方法:收集2011年至2020年我院烧伤中心严重烧伤患者性别、年龄、烧伤因素、烧伤面积、人数及送检病原菌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病例分组按照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在国民经济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能够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很多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所以说建筑行业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控的重点,一旦爆发事故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是建筑行业的特点,使得项目应急管理的难度较大,对建设项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控制和处理,如何最大程度的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或者一旦发生事故如何减少危害,是一个重大目标。这就要求项目
自闭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神经发育紊乱性疾病,核心症状为社交障碍及狭隘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其发病原因和致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自闭症具有高度遗传性,在其相关基因中,chd8是近年来发现的高风险基因之一。携带chd8基因缺陷的患者表现出高比例的自闭症状,近80%伴有巨头畸形的症状。然而,chd8基因突变如何导致巨头畸形目前仍不清楚。我们前期研究发现,敲除或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选用绿色低毒的碳酸二甲酯(DMC)作为有机高分子聚合物聚己内酯(PCL)的溶剂,同时引入骨传导性能良好的纳米羟基磷灰石(HA),使用低温挤出沉积制造工艺(LDM)制备新型的三维(3D)多孔组织工程骨支架。在支架的制备过程中,设计并搭建一台基于气动挤出的多喷嘴低温3D打印机,并使用该设备成功制备具有3D几何形状和所需大孔结构的支架毛坯,随后在对支架毛坯进行冷冻干燥的过程中,由于相分
虚拟现实与医学结合的虚拟手术仿真系统,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图像学再现手术训练场景的技术,具有降低医生培训成本、避免动物实验的道德伦理争议等优点。按压与切割是实际手术过程中常见操作,因此软组织的形变建模与切割算法是虚拟手术的两项关键技术。如何平衡系统的实时性与精确性以及如何提高模拟切口的真实度是虚拟手术仿真的核心问题,本文对软组织形变建模方法与切割算法进行了研究。首先,为了建立高效精确的软组织模型,提出
鄱阳湖泥鳅是一种小型经济鱼类,因具有典型的黑斑性状,将其分为大花斑、小花斑和无花斑泥鳅。本论文对三种花斑泥鳅色素细胞组成、色素含量、酪氨酸酶活性和含量进行测定,并对泥鳅色素调控相关基因MaMCH的初步功能进行了探讨,为后续将花斑性状作为泥鳅选育目标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泥鳅存在3种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虹彩色素细胞。大花斑泥鳅背部皮肤存在两种形态的黑色素细胞:树突状和圆
背景:既往研究提示在非高血压人群不同血脂比率[TC/HDL-C,AIP即lg(TG/HDL-C),LDL-C/HDL-C和Non-HDL-C/HDL-C]与糖尿病风险是相关的。然而,在H型高血压人群不同血脂比率与糖尿病的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H型高血压人群中不同血脂比率与糖尿病的关系以及比较不同血脂比率指标预测糖尿病的能力。方法:本研究纳入了正在进行的中国高血压队列研究中13581例H型
背景和目的肝内胆管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第二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仍是最佳治疗方式,第8版AJCC TNM分期系统是目前最常用的预后预测方法,但由于肿瘤个体的差异性,该分期系统通常适用于整体预测,针对单独个体的预测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收集患者临床信息建立有效的列线图,以预测ICC患者的总体生存率(OS),并在预测准度及临床适用性上与第8版AJCC TNM分期系
随着人口老龄化严重,骨缺损越来越普遍,对于临床治疗是个巨大的挑战,治疗骨缺损最佳的方法是自体骨移植,然而自体骨移植治疗依旧存在某些缺点,例如可用资源匮乏、缺乏定制化和相关的并发症。异体骨移植不存在可用资源供应问题,但是面临着人体的抗原反应,尤其是移植体的体积较大时,经常由于严重的免疫排斥反应而导致手术失败。目前,临床上还存在使用金属、陶瓷或者高分子制造成的人工骨替代材料,但这些材料存在着许多问题,
先天免疫是抵抗病原微生物侵害的第一道防线。当病毒感染机体后,入侵病毒可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进行识别,病毒RNA主要是双链(ds-)RNA,可被三种PRR识别:Toll样受体3(TLR3),胞质视黄酸诱导基因I(RIG-1)样受体(RLR)以及核苷酸寡聚化域(NOD)样受体(NLR)。TANK结合激酶1(TBK1)作为这些受体反应的中心,是一个含有729个氨基酸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其包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