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与救亡图存——抗战时期的四川漫画社研究

来源 :四川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xiaomi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时局动荡,而身处西南腹地的四川,相当部分民众的抗战意识似乎尚未被战争“打”醒,这时的作为大后方的成都急迫需要以文化为武器去动员民众,投入战争。美术家、文化精英们自发结社,以漫画为武器在成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美术救亡活动,以此唤醒后方民众,激励前方战士,抨击汉奸走狗。四川漫画社作为成都首个自发的民间抗日美术团体应运而生,在这场文化抗战中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作用。
  但从现有的已出版的著述来看,此前对于抗战时期四川漫画社的研究还停留在社团基本情况的介绍上,对于社团形成的历史动因、社员群体的分析和社团活动的研究,则多是一笔盖过,内容大同小异。本文将从以下四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选题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重难点,以此提出本选题的研究价值和学术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为四川漫画社成立的背景和经过、以及社员情况。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时代背景,通过对四川漫画社相关文献史料考察和研究,理清四川漫画社成立的时间、原因和经过;结合四川漫画社的社员回忆录及相关档案资料,对社员相关文化背景关系、籍贯分布、受教育程度等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为四川漫画社的活动。漫画社成立后,社员们通过报纸、各种形式的展览和活动进行抗战宣传。笔者将对社员们参与编辑的《新新新闻》《新民报》《华西日报》等报刊及其发表的作品进行资料整理与解析,从中总结该社的作品主题和艺术主张。对漫画社举行救亡漫画展览会、义卖展览以及其他形式的宣传活动,此方面笔者将以所查阅的史料为基础进行全面研究。
  第四部分为四川漫画社的解散和解散后的社员活动。1939年,国民党加紧了对报刊和社团的管制,四川漫画社撤销,但社员的活动并没有因为社团的解散而停止,继续为四川抗战美术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本章梳理社团解散后社员活动,试图对其在抗战时期成都美术发展的影响予以客观评价。
  本文力图在大量历史细节的钩沉的基础上,以四川漫画社的成立、美术救亡活动、社团解散为研究主线,为抗战时期的四川漫画社提供一条更为全面而立体的研究路径。
其他文献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是当代英国文坛杰出的女作家,2007年89岁高龄的多丽丝·莱辛终于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而奠定了她作为一代文学大师的地位。她的作品主题广阔,创作风格多样,她的经典之作《金色笔记》以其独特的结构,广泛的主题和多种文体的并置而著称。这部小说发表于1962年,以其实验性的艺术手法,从一位单身女作家的视角,描写了二战后的社会生活状况,以及那个时代的“
学位
伊斯梅尔·里德(Ishmael Reed,1938-)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非裔作家之一,被誉为继马克·吐温之后美国最伟大的讽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形式多样,包括小说、诗歌、戏剧和散文等,但由于其创作方法特立独行,经常被读者和批评家误解。与其他非裔作家一样,他受到黑人传统文化,如黑人土语(blackvernacular)、爵士乐和黑人宗教仪式的启发并从中汲取养分。然而,里德在这点上比其他作家走得更远,因为
学位
本文拟从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角度对林纾和张培均两位译者所译的两版《黑奴吁天录》进行描述性文本分析,以历史的有效性作为理论依据,从历史有效性的时间延异维度观察意义在空间差异中的流变,考察清末民初和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译本文学样式的变化与意义的传达及其历史性原因,同时论证复译的必要性,认可不同历史阶段的各个译者对翻译文学发展和创作,乃至于人文的启蒙所作的卓越贡献。  阐释学滥觞于古希腊,在其发展演变的历
学位
语境是文学翻译中确定意义的重要线索。由于对语境把握不够造成翻译失误,是文学翻译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限制文学翻译质量提高的瓶颈。在以往文学翻译语境的研究中,翻译语境的划分呈现多样化形态,且针对语境问题的解决之研究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连贯作为语篇的重要特征,在篇章语言学和语篇翻译中颇受重视,但语篇连贯与翻译语境的关系研究并未形成理想的理论模型,以用于解决翻译中遇到的语境问题。  本文结合作者在翻译多
和濒危物种一样,世界上的大量语言正濒临灭绝。语言濒危现象引起了语言学家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语言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同样不可或缺。同时他们还认为语言是一个集团身份的标识,语言的灭亡意味着身份的丢失。因此他们号召大家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拯救濒危语言,这一号召得到了世界诸多语言机构的呼应。然而语言学家仅是从自己研究的角度论证了拯救濒危语言的必要性,他们忽略了在语言保护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即说话者的态
学位
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特征之一的互文性理论从诞生开始,就受到欧美的相关学者的普遍重视,作为一种跨界理论,互文性理论不仅可以用于分析文学文本,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互文性”理论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对视觉领域的文本建构之中,那么,互文性在当代绘画的创作中是如何呈现的?有哪些文本生成的策略?互文性理论对当代绘画创作有怎样的实践意义?本文就是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法、图像比较分析法、归纳法对互文
学位
探讨展现绘画“动态”的问题实际上是对绘画在更多层出不穷的艺术形式和多维度空间的艺术形态中如何相互转换而实现动态的思考,是对绘画艺术空间形式延展性的深刻认识与拓展。绘画“动态”的研究是探索在创作实践中呈现的不同艺术形式的时间与空间的相互交融与结合而生成的综合空间的概念,而展现绘画“动态”的艺术创作在高效的数字技术支持下得到普遍广泛的尝试。数字技术介入绘画艺术的创作实践已逐渐地发展成熟,开始以一种重要
学位
本文笔者的研究对象是康宁1984年创作《新松》中“灰色”的特点、历史坐标及意义。为此,首先要研究康宁的黑白木刻的创作经历、“灰色”在国内黑白木刻创作中的发展历史,最后才能得出对《新松》中“灰色”更加全面、准确的认识。  文章第一章主要是文献综述,首先对研究对象、选题原因、国内外研究现状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指出之前关于此主题研究的得与失,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文中将要用到的研究逻辑与方法以及研究意义等问
学位
“集体无意识”理论源自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 , 1875—1961),他被公认为现代西方思想界中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的心理学理论基于社会学和生物学,研究的范围涉及宗教、艺术等,对现代心理学、心理治疗和精神病学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荣格在弗洛伊德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无意识,将精神世界分为三个方面: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是荣格一切艺术
学位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于传统民居、民俗、古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较于现代社会单调、批量化存在的方盒一般的楼房,传统的民居能更好地体现中国人的人文思想、家教伦理、生活方式以及审美品位。传统民居是中国古老居住形式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也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建筑价值,在中国当今社会日益重视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