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庄学史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v4375560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道家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支,老子和庄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道家,儒家和佛家在一定程度上共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孕育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之根。对《老子》《庄子》的研究,被称为“老学”、“庄学”。历代学者对《老子》《庄子》的看法、见解、注解、阐释和改造的发展过程,则被称为“老学史”、“庄学史”。宋代是《庄子》研究的一个高峰,宋代庄学史在中国庄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研究宋代庄学史的角度有许多,本文选取了两个角度,首先是宋代不同身份的学者对《庄子》看法的群体特征,然后是宋代学者对《庄子》各篇的见解,后者是前者的补充,为前者补充了细节。从这两个角度出发,采用两种形式分别予以对应,以形式显内容,来展示不同层面的宋代庄学。具体地说,基于典型学者、平凡学者并重和勾勒群体特征的考虑,将宋代现在已知的绝大多数庄学学者先按其身份归为不同群体,再按时间脉络纵向依次排列,并将其对《庄子》全书的看法或者态度归纳概括出来,最后总结出宋代不同身份的学者对《庄子》看法的群体特征。基于逐篇诠释的考虑,按史料涉及的《庄子》篇目对史料进行划分,因为现存《庄子》共三十三篇,每篇内容相对独立,宋人诠释庄子时,也是以篇为单位,一篇一篇去诠释,所以可按篇横向分类,总结出宋代学者对《庄子》各篇的见解。庄学和老学一样,自从春秋战国诞生以来就经久不衰,历经秦汉、魏晋、隋唐的时代变迁而与时俱进,对庄学史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道家思想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到宋朝时,庄学又在儒、释、道三教汇通的背景下,吸收多元的因素焕发出了新活力,可以说,庄学在宋代思想活跃的土壤上绽开了花朵,并且宋代思想文化包括宋代庄学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系统且深入地研究宋代庄学,进而书写宋代庄学史,不光可以加深对宋人《庄子》注本的理解,真正了解宋代庄学的面貌,而且可以理清庄学与儒、释、道三教的关系,让庄学与宋代思想文化的关系更加清晰,还可以让宋代庄学在中国庄学史的光谱之中更好地定位。宋代庄学史本质上是思想史,其史料体系庞杂,本文用宋代不同身份的学者对《庄子》看法的群体特征,和宋代学者对《庄子》各篇的见解这两种不同的形式将现存的绝大部分宋代庄学史料放到恰当的位置,相当于对宋代庄学的史料做了系统的梳理,更清楚地显示出宋人对庄学的贡献。本文通过对宋人注解阐释《庄子》的史料进行两个维度的整理、对比与分析,书写出两种形式的宋代庄学史,希望可以反映宋代庄学的面貌,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呈现,第一,现实地位。第二,学者态度。第三,阐释角度。具体地说,第一,从宋真宗到宋徽宗,《庄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第二,通过宋代学者对《庄子》态度的归类与整理,可以发现宋代对《庄子》持肯定态度的学者为多数,从时间上说,南宋学者对《庄子》基本持肯定态度,持否定态度的学者基本处于北宋中期,即仁宗英宗神宗时期。另有两宋之交经历战乱的晁公武持否定态度。第三,宋人阐释《庄子》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通过采用儒家的概念解释《庄子》来调和儒道关系。2.通过阐释庄子对孔子的态度来调和儒道关系。3.通过采用佛家的概念解释《庄子》来说明佛教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同质性或者同源性,也就是说想说明佛教思想的本质与道家思想相同。4.阐释老子,庄子,道教之间的关系。5.表达儒释道三教的共性。
其他文献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新时代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其核心要义即通过实体上从轻的刑罚和程序上从简的审判,来激励被告人自愿认罪认罚,以促进刑事案件繁简分流和司法资源的有效利用,最终达到在实现公正司法的基础上提高诉讼效率的目标。上诉权作为被告人的一项基本诉讼权利,承载着维护被告人合法权益和实现诉讼公正的效能,理应得到保障。然而,实证研究发现,在本应达到预期服判效果的认罪认罚从宽案件中,被告人得
庄子政治哲学思想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人文背景。春秋与战国战争极其频繁,战争造成的生灵涂炭给予庄子深刻的思想冲击,这为其批判昏暗政道提供了现实基础。庄子极有可能是楚国贵族后裔,广博的知识见闻令他有着知识分子的自觉,他深刻反思“有为之治”所带给人性的桎梏,儒家政道所造成人心的异化,知识智慧对人心的扰乱,因而庄子对此进行了强烈的批判,进而提出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在宥天下。庄子的哲学思想在一定程度
提问是师幼互动语言中最重要的语言,能否开展有效提问也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标志。教师提问最终的指向必然是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通过提问培养幼儿的思考能力,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幼儿的思维过程往往也是从问题开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精心地设计每一个提问,通过提问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由于幼儿回答问题的思维水平与教师的提问密切相关,因此教师低水平的提问可能阻碍幼儿思维的发展。现阶段幼儿园教师提问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司法体制改革火热进行下应运而生,习惯作为补充性法源的位置并没有发生变动,该条法律规定中的理论漏洞并未予以修补,该规定中的“习惯”是指习惯法还是单纯事实上习惯的问题依然存在激烈争议,由此引发法官适用习惯时存在裁判不一致现象。民事习惯司法适用中存在众多问题,缺少明确具体的习惯查明途径和认定、适用标准以及论证过程;习惯规则与基本原则适用顺序尚有分歧;民
欺凌受害是初中生群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之一,会对被欺凌者的成长发展造成恶劣影响。影响欺凌受害现象产生的因素较多,针对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在教育实践中为减少欺凌受害现象的发生提供理论基础。因此,欺凌受害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初中生群体的欺凌受害影响因素的研究,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心理测验法,对河北省827名初中生施测《父母心理控制量表》
连珠是我国古代一种短小精巧的论证性文体,常喻事用典,以表达政治思想和人生哲理,语言骈化,文辞精美,声律谐和,具有较高的审美性。连珠肇始于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达到创作顶峰,唐以后偶有创作,作品存留极少,直到明清时期,中国文化进入总结期,连珠体才又重新焕发了生机。陆机的《演连珠》汲取前人成果,又有意识的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内容上以阐释政治思想为主,又创造性地表达了自己对日常生活、天地自然和为人处世方面
19世纪后期,美国经济繁荣发展,对高级商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然而,美国当前的商业教育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881年,实业家约瑟夫·沃顿(Joseph Wharton)创办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金融与经济学院(Wharton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y)。沃顿商学院是美国的知识和经济发展长期共同作用形成的产物。某种意义上讲,它代表着一种历史性的突破,是一种新
李宜显是朝鲜后期的重要文臣,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和雍正十年(1732)两次以正使的身份出使清廷,并记录下了《庚子燕行杂识》和《壬子燕行杂识》(下称《燕行杂识》两种)两种出行记录。康雍时期是中朝外交的重要阶段,李宜显的《燕行杂识》两种为我们研究此时期中朝双方各方面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文本。其记录内容丰富,以他者的视角详细记录了清朝康雍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俗、地理等各个方面内容,这也
交游是文人之间一种普遍的活动,不仅增加了他们彼此间的情谊,也能够激发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在切磋与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促进文学团体的形成。中唐文人集团主要由元白、韩孟、刘柳主导;中唐文人的交游活动主要因科举、入幕、入仕促成。文人交游促进文学理论的成型。文人在交游过程能够传递、交流对于文学的思绪与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产物由零散而融合、丰富,最终成为可以被称作理论的沉积物。韩孟诗派、元白诗派的
本文以盘龙城商代墓葬为研究对象,结合已有发掘报告以及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运用新的分区思路及以盘龙城城址为中心,将整个遗址上商代墓葬分为城内、城外两部分,再将城外墓葬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分析各区墓葬、随葬品种类、丧葬习俗等,通过与同时期典型地区商墓进行对比,分析其文化差异。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对象,并梳理了截止到本文写作时,盘龙城商代墓葬发掘与研究简史,还讨论了盘龙城地理位置、文化分期等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