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液添加剂对锂金属电池电化学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nine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金属负极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Ah g~(-1))、最低的氧化还原电位(-3.040 V vs.SHE)以及较低的密度(0.534 g cm~(-3)),有望成为新一代的锂电池负极材料。然而由于锂金属具有极强的还原性,容易与电解液反应并降低电解液/电极界面的稳定性,进而产生不可逆的活性锂消耗;同时锂金属电池在循环过程中产生的锂枝晶会导致电池短路失效甚至引起爆炸,降低了电池的安全性能,因此需要寻求抑制锂枝晶的方法。目前添加剂是抑制锂枝晶最有效和简便的方法,本文采用1-氟吡啶四氟硼酸
其他文献
超级电容器因具有充放电速度快、循环稳定性好、功率密度大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混合动力汽车以及军事供电系统等领域,其关键在于设计并制备出具有突出理化性质的活性电极材料。针对目前碳电极材料存在的比表面积小、孔分布不合理、比电容低等问题,本文以水溶性酚醛树脂为碳源,分别以碱活法和盐模板法,制备出具有不同形貌、比表面积、孔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碳电极,并在此基础之上对碳材料磷掺杂改性以进一步提升
户用式光伏发电在我国发展很快,有大量户用式光伏发电设备并入低压台区,目前存在光伏发电电量无法充分消纳的问题,以及向公用变压器高压侧反送电的问题。为了使光伏发电电量更为合理地消纳,向电网输送更为稳定的电能,将光伏与储能相结合,构建独立的或者与电网相连接的小型户用光储一体化系统是热点课题。本文首先明确光储一体化的电路结构,分为接入电网和不接入电网两种形式,对各个组成部分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进而制定各个
学位
锂硫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二次电池体系。本研究采取隔膜修饰策略,制备了两种新型的具有锂离子选择性传导能力的锂化共价有机框架(Li-COF)修饰隔膜,其特殊的贯穿孔结构和丰富的锂化位点使Li-COF中的纳米通道可以提升锂离子的传导能力。基于COF有序孔道内的锂化位构筑,本论文设计了具有两种不同结构单元的Li-COF,分别利用吸附转化机制和静电排斥机制抑制穿梭效应。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学位
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动力电源,因其功率密度高、循环稳定性好、充放电速度快而引起广泛关注。然而,较低的能量密度严重阻碍其商业应用。因此,设计组装成非对称超级电容器(ASCs),实现电压窗口和能量密度的最大化成为近年来超级电容器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制备了金属氧化物α-Fe2O3与三维多孔的石墨烯水凝胶(GH)的复合材料,替代ASCs目前使用的低比电容量的碳基负极材料。以α-Fe2O3/GH为负
由于传统化石能源的大量开采和使用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破坏,因此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提高其在能源供给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对于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和资源危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太阳能光伏发电在可再生能源体系的发展规划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商业晶硅电池受限于光电转换效率较低等因素制约,在运行中会出现热量积累,这部分余热如不及时散失,则会严重影响其发电效率和长期稳定运行。为有效控制太阳能电池板工作温度并降低太阳能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于各类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大量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开发,使得陆地资源逐渐匮乏,寻找一种新型的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显得尤为重要。人们逐渐将目光投向海洋,镁海水电池满足深海探测设备的电力供应需求,且安全环保,研究人员充分利用海洋自身条件开发镁海水电池。然而镁尽管具备诸多优势,其用作阳极材料时也存在放电活性低与自腐蚀严重等问题。本文利用基于第一性原理的量子力学计算方法,对合金元素
学位
本文主要研究类黑卟啉染料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设计并合成了基于黑卟啉分子T1(锌-β,β-四萘醌卟啉)的类黑卟啉染料T2(锌-β,β-三萘醌-羧基苯基卟啉)并将其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研究其光电性能,并对黑卟啉分子T1作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空穴传输材料的相关性能进行了研究。  以对甲苯磺酸、氨基乙酸、苯甲醇、3,4-二溴环丁砜、苯亚磺酸钠等为原料通过酯化成盐、甲酰化、脱氢、还原、脱羧、缩合、双烯加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由于具有吸收光谱范围宽、电子/空穴迁移率高、载流子扩散距离长等独特的光电性质,而被作为活性层应用于太阳能电池领域,目前其光电转换效率已达到25.2%。然而,钙钛矿薄膜固有的不稳定性制约着太阳能电池的进一步发展,这与钙钛矿晶体的结晶过程与形貌紧密相关,从而影响器件的电荷分离和提取效率、复合过程以及电荷载流子迁移率等光电性质。提高钙钛矿薄膜结晶度、增大晶粒尺寸、减少晶界成为制备
由于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不断加剧,电动汽车发展的黄金时代应运而来,锂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自然吸引了大量的关注,而为了满足未来对于锂电池性能的需求,相关学者提出可以将全固态锂电池作为下一代动力电池。但如今的全固态锂电池要想实现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就必须克服其电极材料与固态电解质之间的界面问题。本文通过选用不同物质对正极材料进行包覆来改善它与固态电解质之间的界面问题,从而提升电池的整体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