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全球化,交通、旅游事业的发展,蜱媒传染病造成的危害,不仅仅是人类健康问题,已经上升到经济乃至社会、政治的高度。通过对蜱媒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和蜱虫在衢州市的分布情况的研究,为衢州市蜱媒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设计为描述性研究,实施时间为2014年~2016年。选择衢州市2个县/区作为本次研究的采样点,分别是柯城区和开化县。蜱及蜱虫宿主采样时间为每年的4-11月。选择室内、农田、荒坡、草地和山区等生境,用5米笼线法,捕获鼠形动物,采集鼠形动物脾脏标本开展病原学检测。同时在上述生境中采用布旗法,在蜱虫活动高峰采集野外游离蜱。采集捕获到的鼠形动物,拾捡体表寄生蜱,同时通过野味市场等,尽可能收集野生动物寄生蜱。对拾捡的游离蜱和寄生蜱进行分类鉴定,确定蜱种,并开展病原携带情况检测。在两地县级综合性医疗机构,通过主动监测,搜索疑似蜱媒传染病患者,并对疑似蜱媒传染病患者调查,采集血标本开展疑似病原检测。结合两地农民健康体检,采集正常人群血清开展蜱媒传染病血清抗体检测,了解人群既往感染情况。整理分析收集到的蜱、鼠形动物、正常人群血清学结果、蜱媒传染病疑似病人检测结果等相关资料,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监测点蜱媒传染病病原体阳性率是否存在差别,以及不同啮齿类携带病原体是否存在差别,并选择部分阳性标本开展测序分析。结果:2014年-2016年共捕获鼠形动物603只,其中2014年在柯城区室内环境捕获120只,2015年-2016年在开化县室内捕获23只,室外捕获460只。4月、9-10月鼠行动物密度最高,是抓捕的最佳时间。在开化县各种生境中,农田捕获数最高,其次为自然村、林地和山区,在荒坡捕获数最低。选择269只鼠形动物,开展分类鉴定和蜱媒传染病病原携带检测。其中,柯城区的室内鼠120只(褐家鼠,占58.33%;黄胸鼠,占41.67%);而开化县的室内鼠和室外鼠共149只,其中室内鼠23只,分别为褐家鼠、黄胸鼠、北社鼠和针毛鼠;室外鼠形动物126只,分别为黑线姬鼠、针毛鼠、北社鼠、褐家鼠、黄胸鼠、白腹巨鼠、青毛鼠、东方田鼠和食虫目的臭鼩鼱。在开化县采集到寄生蜱591只,在开化县共采集蜱类591只,分别为长角血蜱443只,微小扇头蜱148只所有蜱均采自野生动物身上。没有采集到游离蜱。柯城区未采集到游离蜱和寄生蜱。对采集的269只鼠形动物的脾脏运用巢式PCR法,进行病原携带情况检测。结果发现伯氏疏螺旋体总阳性率为21.56%,褐家鼠阳性率最高,其次为黄胸鼠,不同鼠形动物的阳性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25.66,P=0.000)。柯城区与开化县捕获的鼠形动物的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5,P=0.000,OR=9.27,95%CI:4.43-19.39)。269份鼠形动物脾脏标本中,36份标本中检测出立克次体,总阳性率为13.38%,褐家鼠阳性率最高,其次为黄胸鼠,但不同鼠形动物之间阳性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2.98,P=0.40)。柯城区与开化县捕获的鼠形动物的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P=0.002,OR=3.30,95%CI:1.50-7.24)。269份鼠形动物脾脏标本中,57份标本中检测出无形体,总阳性率为21.19%,白腹巨鼠阳性率最高,其次为北社鼠,不同鼠形动物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9,P=0.000)。柯城区与开化县捕获的鼠形动物的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60,P=0.44,OR=1.26,95%CI:0.70-2.26)。269份鼠形动物脾脏标本中,10份标本中检测出巴贝虫,总阳性率为3.72%,针毛鼠阳性率最高为25.00%,其次为北社鼠(20.00%),不同鼠形动物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6,P=0.001)。巴贝虫仅在开化县捕获的鼠类中检出,而柯城区的鼠类中没有检出。检测结果还发现:多只鼠形动物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情况,立克次体和无形体混合感染在柯城区和开化县均有检出,混合感染阳性率分别为1.67%和0.67%。立克次体与伯氏疏螺旋体混合感染只在柯城区检出,阳性率为6.67%。立克次体、无形体与伯氏疏螺旋体混合感染在柯城区检出,阳性率为0.83%。伯氏疏螺旋体、无形体和巴贝虫在开化县检出,阳性率为0.67%。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鼠形动物中检出伯氏疏螺旋体序列分别与西藏自治区、湖南省、捷克检测出的序列相近;立克次体阳性的标本与吉林省和澳大利亚的序列相近,无形体序列与新疆、北京、土耳其和墨西哥序列相似;而巴贝虫序列与新疆相似。研究共采集健康人群的血清样本1218份(柯城区588份、开化县630份;男性515份,女性703份),开展莱姆病抗体和新型布尼亚病毒抗体检测。其中莱姆病抗体阳性32份,阳性率为2.63%,不同性别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0,P=0.019,OR=2.33,95%CI:1.13-4.80),两地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3.96,P=0.047,OR=2.08,95%CI:0.99-4.36)。新型布尼亚病毒抗体阳性26份,阳性率为2.13%,不同性别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1,P=0.016,OR=2.63,95%CI:1.16-5.95),两地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χ2=4.81,P=0.08,OR=0.39,95%CI:0.16-0.93)。2014年-2016年之间,两地县级综合性医院均未监测到蜱媒传染病疑似病人。结论:1.衢州市自然环境中存在蜱虫孳生,蜱虫及蜱虫宿主动物标本中检测出多种蜱媒传染病病原体,健康人群的血清标本中也检出蜱传传染病抗体阳性者,表明衢州市人群存在蜱媒传染病感染传播风险。2.通过医院监测没有发现蜱媒传染病疑似病人,衢州市医疗机构应继续加强对蜱媒传染病的监测。3.应继续加强蜱媒传染病的研究,进一步加强对衢州市蜱、蜱虫宿主,它们的病原携带情况,人群可能的暴露机会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防控措施,有效预防人群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