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环境与学校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以高职学生为例

来源 :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ny888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生是一个被忽视的研究群体,但也是现实中存在的需要关注的群体。本研究从北京市某高职学院选取高职生633名,使用自编的《班级气氛问卷》和自编的《学校社会行为问卷》进行施测,探讨了高职生的班级环境的特点,学校社会行为的特点,探究了班级环境与学校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高职生的班级环境包括六个维度: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个人发展、班级目标、班级秩序、班级结构。本研究编制的《班级气氛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第二,高职生的学校社会行为包括三个维度:亲社会行为、社会退缩行为、反社会行为。本研究编制的《学校社会行为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高职生感知的班级环境处于中上水平,其中同学关系最好,班级秩序最差。总体班级环境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在班级秩序上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在师生关系、个人发展、班级目标、班级结构上男性显著高于女性。班级环境在学制上(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职)无显著差异,但在班级秩序中三年制显著高于五年制;在师生关系、班级目标、班级结构上五年制显著高于三年制。高职生班级环境具有显著年级差异,一年级(五年制)班级环境显著低于二年级(五年制)、三年级(五年制)、四年级(五年制)、二年级(三年制);一年级(三年制)班级环境显著低于四年级(五年制)。  第四,高职生的学校社会行为处于中等水平,即具有中等的亲社会行为,同时也具有中等的社会退缩行为和中等的反社会行为。高职生的反社会行为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男生的反社会行为显著高于女生。高职生的反社会行为存在显著学制差异,五年制高职生的反社会行为显著高于三年制高职生。高职生的学校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二年级(五年制)学校社会行为得分最低,显著低于三年级(五年制)、四年级(五年制)、一年级(三年制)、二年级(三年制)的得分;其次是一年级(五年制)学校社会行为得分较低,显著低于三年级(五年制)、四年级(五年制)、二年级(三年制)的得分:再次是一年级(三年制)学生的学校社会行为得分较低,显著低于二年级(三年制)学生。高职生的反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独生子女差异,高职生独生子女反社会行为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第五,班级环境与学校社会行为之间显著正相关。班级环境的六个维度(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个人发展、班级目标、班级秩序、班级结构)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班级环境的六个维度与社会退缩行为、反社会行为显著负相关。班级环境对学校社会行为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班级环境中的个人发展、同学关系和班级结构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班级环境中的班级秩序和同学关系对社会退缩行为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班级环境中的班级秩序和师生关系对反社会行为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其他文献
此研究的目的旨在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理解苏东坡人生的历程,解读他对抗挫折和压力的积极心理策略.通过学习这些策略,让更多的现代人走出抑郁。  积极心理学(posnivepsycholog
本研究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和控制理论对动态自我调节的求职过程进行探讨,并依据求职目标的层级结构将求职效能感进行区分,分别探讨与高水平目标相对应的就业自我效能感、与低水
《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的修改意见rn交通运输部于2015年正式发布《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的决定,该规定对2005年发布的《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提出十项修改意见,其中,强制指
词汇识别中语音、字形、语义之间具有复杂的关系,但是从听觉角度考察这个问题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基于拼音文字的研究发现听觉词汇识别中字形存在自动化激活,在词汇识别中能够
合作学习是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对于促进不同水平学生在认知、兴趣等多方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如果能了解实际中学生合作学习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那么对提高
中学地理教科书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主要物质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地理课程的重要依托。研究教科书意义重大。然而通观各类相关研究文献,笔者发现对教科书结构的研
Many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evaporation of sessile drops in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of wetting on theevaporation process.Recently interest has a
基本案情刘某,中共党员,曾任某县县委书记、某地级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2001年退休。刘某担任该县县委书记长达8年,该县的现任主要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是刘某的老部
环境科普场所是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国内外现有的环境科普场所种类繁多、形式各异,但目前对这些环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