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的征服者和无名的叛逆者--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下科马克•麦卡锡的《血色子午线》解读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z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马克·麦卡锡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其代表作《血色子午线》获评“20世纪最出色的百部英文小说之一”。《血色子午线》是麦卡锡根据萨缪尔·张伯伦的自传体小说《自我忏悔:关于一群十恶不赦分子的记忆》所作的一部作品,描写了1846至1848年美墨战争后,一群名为格兰顿帮的歹徒在美墨边境不加区分地屠杀印第安人并猎取受害者头皮求赏的残暴历史,展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战争洗劫一空的落魄景象以及处在杀戮中的人类所遭受的痛苦和绝望。
  本文从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出发,通过“面具”、“阴影”和“自我”三个主要原型概念,阐释了原著中两个主要人物在“面具”和“阴影”的作用下,如何改变“自我”的过程,以及麦卡锡在作品中折射出的对人性的深刻反思。人格各方面存在尖锐冲突和对立的法官走向人格分裂并最终迷失自我;孩子摆脱头皮猎人“面具”,实现自性完善和精神升华。两者强烈的对比充分说明了“面具”、“阴影”和“自我”作为人格的三个方面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
  论文首先介绍了麦卡锡及其主要作品、国内外对麦卡锡和《血色子午线》的研究综述、本文的理论框架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理论部分阐释了集体无意识的“面具”、“阴影”和“自我”三大原型以及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面具”和“阴影”冲突时,人们会迷失“自我”;“面具”和“阴影”平衡时,人们会重拾“自我”。
  论文主体部分将法官和孩子作为并置分析,分别揭示了法官在不可调和的“面具”和“阴影”的撕扯下走向人格分裂的过程,以及孩子如何利用“阴影”对抗“面具”,最终恢复人格平衡的心路历程。戴着万物主宰者的“面具”,法官试图通过战争捍卫其绝对统治。然而,受集体无意识影响,人类潜意识中敬畏自然的“阴影”又使得其陷入极度恐惧。内心剧烈撕扯的法官走向极端自我主义、嗜血如性,并最终走向癫狂、迷失了自我。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孩子起初戴着无知杀手的“面具”,陷入一场场血腥杀戮,却在集体无意识的感召下,唤起了内心深处敬畏生命的“阴影”。在“阴影”的抗争下,孩子走上了自我认同之路,最终撕下头皮猎人“面具”,成为一个颠覆者,实现了自我救赎。
  通过对法官和孩子在“面具”、“阴影”和“自我”三个方面的剖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面具”和“阴影”之间相互牵制、相互妥协;“自我”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面具”和“阴影”的作用下做动态调整;健全人格的形成需要“面具”、“阴影”和“自我”的动态平衡发展。此外,麦卡锡也通过小说阐释了自己对战争的鞭笞、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光辉的信心。
其他文献
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家品牌构建与传播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保证,也是该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优势。中国大使馆作为中国在国外的代表是国外群众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是传递中国国家品牌的工具。随着网络新媒体迅速的发展,大使馆自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一种在跨文化传播的作用也愈来愈大。作为中国大使馆的权威官方媒体,使馆自媒体往往是国外公众了解与中国相关信息的第一选择,所以使馆自媒体在国家品牌塑造以及传播领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对中国驻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使馆的官网及社交媒体进行了内容分析,以安霍尔
全球化的信息传播中,一国举办国际大型赛事、展览会及国际会议等对该国的国际形象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国的国家形象主要是通过大众媒体向外界传播,一国的国家形象在大众传媒中如何呈现是对该国在国际上的声誉是非常有影响的,故对与如何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各国都很关心的问题。哈萨克斯坦获得2017年世博会的举办权,从哈萨克斯坦获得世博会的举办权到阿斯坦纳世博会举办前的媒体预热,到2017年世博会期间哈萨克斯坦国内媒体的积极热情报道,到世博会结束后的总结性报道等。本次世博会上,包括KazakhstanTV,Khaba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持续发展,国家形象塑造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实行国家形象战略的要求更加紧迫。而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西方国家对当代中国的看法变得更加谨慎而复杂,一些负面观点甚嚣尘上。面对日益严峻的考验,习近平主席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以期用“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文献、理论进行梳理,基于软实力和国家认同等理论,论证了讲好中国故事与国家形象塑造之间作为政治传播的策略与目标的内涵联系。并采用历史研究法和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近年来最主要的国际倡议之一,对亚洲乃至世界各国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英国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的重要合作伙伴,英国与中国的经济政治的紧密联系以及其在“一带一路”倡议欧洲战线所扮演的独特作用,要求我们密切关注英国国内相关舆论风向和传播战略的变化。本研究选取了英国最重要的三家主流纸媒——《卫报》《每日电讯报》和《泰晤士报》,筛选了自2013年以来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报道。在框架理论的视域下,运用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通过对报道数量、所在版面、内容形式、报道主题、引用来源以及报道态度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以更加多样态的形式存在,曾经人们因为物质条件的限制而被分割成许多有形的空间,而现在电子媒介的发展不仅克服了时空的局限,改变了大众传播的交流方式,同时无所不在的媒介装置对人的实践生活和人主体性特征的改变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研究聚焦于移动网络广播,以喜马拉雅FM为研究对象,在伯格曼“装置范式”的理论框架下从人的物理世界、内容世界、生命经验世界三个层面探究媒介技术对受众主体性的影响。同时辅以场域理论,从技术回归到社会关系网络的整体视域下研究人的主体性在移动网络广播中的特
外语学习是非常复杂的一个过程,它不仅是包括语言知识学习,还包括文化学习与跨文化知识学习。为了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使汉语学习者尽快深入到汉语学习环境,就必须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对中国文化获取的知识。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研究方法,使用SPSS20.0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关注来自4个地区括东欧、中亚、东南亚地区以及其他地区不同汉语水平的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知与汉语学习成绩关系,探讨来自不同地区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哪一些方面最了解,对哪一些方面了解还不够深,探讨中国文化学习对汉语学习的影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很多外国人开始重视汉语,开始学习汉语,泰国来华留学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来华泰国留学生要在中国生活较长一段时间,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中国饮食文化。
  本文以广州高校泰国留学生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泰国留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知情况。本文使用定性访谈法来进行研究,访谈种类为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访谈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包括对中国菜的认知、对中国饮食观念的认知和对中国饮食礼仪的认知。通过分析得出,泰国留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认知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泰国留
随着中国企业的实力不断增强,很多企业将市场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特别是“一带一路”提出来以后,中国与国外的经济合作更加密切,许多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代人对于自己的外观非常重视,使得化妆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妆品市场,虽然国际品牌在中国占据比较大的市场份额,不过中国品牌在近年来的市场份额在攀升,甚至已经有部分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化妆品市场,也有利于中国品牌打造国际品牌形象。
  留学生是一群有激情有活动力的群体,来自不同国家,展示出不同国家的精神面貌。在中国留
随着叙事学打破文学壁垒,电影、电视、广告等视觉文本的叙事意义阐释逐渐成为新的研究重点。从目前来看,网络影视领域,尤其是短视频领域却鲜有类似研究。作为短视频领域的代表,生活类短视频将镜头对准美食、居住空间、休闲、娱乐等生活各个领域,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内容之一。文本以生活类短视频节目为研究对象,选取“一条”系列节目为研究案例,试图通过叙事学分析探究此类视频节目影视文本的表达艺术,发掘生活类短视频节目的叙事策略,使学界关注新生网络视频领域的研究价值。
  本文在对短视频、生活类短视频等概念清晰界定的基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中共十九大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国内外媒体对大会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报道。本研究以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作为理论基础,从美国的主流媒体《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中筛选了30篇对中共十九大的报道作为语料,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旨在实现两个研究目的:一是总结态度资源各子系统在美国主流媒体中的分布状况,并分析其成因;二是探讨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共十九大报道中采取的态度和立场,并进一步揭示新闻报道中态度资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