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报人的激进与保守——汪康年、章炳麟个案研究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ngod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汪康年与章炳麟均出生于1860年代,两位有着姻亲关系的浙江同乡是晚清中国知名报人。本文以两人的报刊活动和报刊言论为重要线索,对其不同历史阶段政治、文化上的激进与保守倾向加以评析和比较。两人的思想演进和差异,显示了过渡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在晚清国家和文化危机面前的不同反应。  在1898年前后的维新时期,汪康年与章炳麟的思想均较为激进。主持《时务报》的汪康年此时提倡“民权”等思想,较之后者更为激进。不过在1900之后,章炳麟转变为一个革命分子,而汪则一直反对革命,将政治希望仍寄托在现政权的改良之上。  本文认为,在激进方面,如下因素导致了汪康年与章炳麟是否成为革命的支持者。一、种族思想、民族主义的差异。章炳麟自幼受到种族主义思想影响,并在日后得到激发。而汪康年更多的则持国家主义和一种“文化中国”的概念。章和汪代表了华夷关系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显性与隐性的一面;二、在与现政权的关系方面,举人出身的汪康年与现政府关系密切,同时与张之洞等重要官员保持着互动。桀骜的章炳麟没有进入传统的科举体系,不仅相对边缘化,更是遭到政府的多次通缉而多次流亡,并最终在苏报案中入狱。这助推着章炳麟成为一个更加激进的革命者;三、对革命手段的不同理解。汪康年认为破坏容易,建设困难。他反对暴力革命,以避免摇摇欲坠的国家遭受更大的动荡甚至崩溃。章炳麟则认为,革命并非野蛮的民族报复,而是一次中国故国的“光复”,这也是避免中国成为西方奴隶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革命,才能保存中国国粹、延续中国特有的文明。  在文化方面,汪康年与章炳麟均持保守态度,尤其是在各自的晚年。本文认为,两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诉求。前者的核心是儒家思想的伦理纲常,试图通过维持这种正统的文化,进而维系国家继续存在和发展,在汪康年看来这似乎是个救国救民的良方;章炳麟所欲保守的东西是所谓“国粹”,主要包括语言、典章制度和人物事迹等。此外,章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西方文明的批判。他反对全盘西化的主张,坚持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合,而发展的核心仍是中国本身。  此外,汪康年、章炳麟无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坚定的捍卫者。不过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顽固守旧者,而是在接触西方后并部分认可外来文明的文化保守者。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专业主义开始成为学界关注的话题,自郭镇之将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引入中国,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已经度过了十个年头。然而,中国媒体对新闻专业
“文能载道集萃惊人可怜青年心头血,死而无憾功垂社会留待壮志在人间”,这副1949年上海《文萃》三烈士追悼会上大公报馆的挽联高度概括了中国新闻史上著名的《文萃》三烈士的
以体制变革为契机,建立新型的生产关系rn生产关系变革的动因.苏州二建的前身苏州建筑工程公司成立于1952年,1979年由苏州建筑工程公司分立,组建了苏州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发展
传统的木门窗框安装后装上贴脸板,不但挡住了框与墙之间因砂浆收缩难以避免的裂缝,也给门窗增加了美色。近年来,随着建筑材料工业的发展,木制门窗大幅度减少,铝合金、塑钢、
当前,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和传统的社会结构。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交往和传播的新技术、新方法,而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开放性交往平台,这有可
期刊
本文以中国少年先锋队队刊——《中国少年儿童》为个案,总结在新媒体环境下少儿期刊改版、创新的经验。  第一章,论述新媒体环境特征,少儿期刊发展的问题及新媒体对少儿期
1我们纵使离开了这里,北大荒也永远不会从我们心中挥去。2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来越觉得北大荒亲切、可爱。3也许在我们一生的记忆里,最重要、最宝贵的位置将永远被北大荒所
中国已经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但是中国报业无论在宏观管理体制上,还是在微观运行机制上,都仍在沿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的一套管理模式。30多年来,大多数行业
自1896年首届雅典奥运会起,媒体运行就一直贯穿于奥运会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并逐渐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操作系统。这套操作系统在北京奥运会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奥运遗产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