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蒙古包技术与文化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qi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包是北方游牧民族传统居所的成熟形式,前人从建筑、历史、民俗、艺术、社会学等多个专业角度对其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就蒙古包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为蒙古包文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可资参考的思路。同时,对传统蒙古包制作和使用技术及其相关知识的研究也应该是技术史和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的重要专题。大体而言,既往的成果绝大多数都以偏向于民俗事项的角度来介绍和研究蒙古包,而对其所包含的传统工艺及经验知识等内容却涉及的不多或不够细致。因此,笔者在调查了内蒙古地区的现存蒙古包制作工艺的基础上,试图重新审视、梳理蒙古包的发展历程,系统记录蒙古包的传统工艺,阐述蒙古包所蕴含的经验知识,努力尝试将蒙古包研究推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层面,去发现蒙古包文化中蕴含的尚未被发现的新意义。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在考证蒙古包发展历史时,主要以文献记载作为突破口,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与思索,进一步厘清了蒙古包产生、发展、演变的脉络。第二、对游牧文化保留较为完善的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阿拉善三个地区的蒙古包制作工艺进行田野调查,记录其选材、加工、制作、搭建、拆卸、搬运、修理等工序,以及工艺背后的植物学、力学、数学等相关知识,尽可能全面细致地保存传统蒙古包工艺的相关信息。第三、就蒙古包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对流传较广的一些观点,如计时、规格计量等问题进行了再探讨,指出其中的不妥之处,避免对蒙古包的继续误读和夸大。第四、关于蒙古包的保护与发展问题,笔者认为应从技术和文化两个层面去考虑,对技术进行原生态保护,文化则要与时俱进。
其他文献
摘 要:由于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本信息技术教程,多数情况下面对的是一台精彩纷呈的计算机。然而农村中学计算机数量不多,课时安排少,间隔周期长;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层次差异明显,课堂教学难度大。基于这些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就不能完全等同于其它学科。这一切都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抓好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曾作过一些有益的尝试,以下是从教学
在对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约1500份标本进行鉴定的基础上,该文利用形态学、解剖学、地衣化学、植物地理学和分子系统学方法对中国蜈蚣衣型和黑盘衣型地衣进行了综合
摘 要:本文试从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入及减少限制教育博客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增强教育博客的教学互动性。  关键词:教育博客;课堂教学;教学互动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6-0047-02    在教育技术手段为教学注入新活力的今天,教师也掀起一股“博客”热,他们在博客中记录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其内容或是教学随笔,或是对某个知识点的剖析,或是与学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日益广泛,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资源载体。本文讨论了如何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将校本课程资源网络化,达成网络校本课程资源,构建生动科学、多向互动的教学环境。并且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设计于一体,真正给师生提供“知识服务”。   关键词:网络环境;校本课程;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
二里头文化是探索夏商文化及中国文明与国家起源和主要目标之一,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文化及夏商文化关系的关键遗址.经过数十年的考古发掘与众多研究者的努力,二里头文化的研
使用Word办公软件可以编排出精美的文档、方便地编辑和发送电子邮件、编辑和处理网页等,Microsoft Agent以其仿真性、智能性、趣味性和人性化等特点对word办公软件产生了很大
提出了一种利用Hopfield神经网络进行交叉线识别的算法。在本算法中,一个含有交叉线的图象被映射到Hopfield神经网络之上,每一个象素与一个神经元相对应,神经元间的权重由其对应的象素间的关系(包
本文采用神经网络的方法,将专家在平衡—模拟倒摆小车时记录下来的数据经处理后用监督式学习的方法训练一前置式神经网络。训练后的神经网络派生出了一组专家尚未意识到或者
摘 要:多媒体技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它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但实际应用时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区。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时一定要精心设计、恰当运用,使其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本文旨在对多媒体语文教学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笔者的几点体会。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辅助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6-0053-02    一
大型储液罐是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库等的关键设备之一,其发展趋势是大型化,在发生地震时一旦遭到破坏,后果将会不堪设想,因而对储液罐的安全性分析极具重要性。近二十年来,一些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