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的济世情怀与矛盾的家园探寻——论刘庆邦的小说创作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bei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庆邦的小说或酷烈,或柔美,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无疑是一道独特的景观。纵观其创作发展,可以清晰地捕捉刘庆邦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和细腻丰富、煦暖温蔼的内心世界,及其家园探寻的精神脉络和独特的审美追求。这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刘庆邦通过对现实苦难的深层体验、底层生命的本质透视,在作品中流露出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和温暖和蔼的内心世界。童年的乡村体验激发了刘庆邦最初的写作动机,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真实可感的素材,并决定着他在文学中对乡土理想的执着探寻。作为有强烈责任感的作家,刘庆邦在文学商业化写作潮流中自觉担负起精神守望者的职责,用一种济世情怀不断拓展和丰富着自己的创作视阈。   其次,对“家园何处”的探寻是刘庆邦在其创作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一方面,怀着对乡村的复杂情感,刘庆邦总在试图构建理想的乡村世界;但另一方面,无奈的社会现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使他不遗余力地展示和揭露残酷的现实图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及其张力,支撑起刘庆邦的文学世界。这也折射出刘庆邦小说创作的矛盾心态,但作家始终指向的仍是对何处是家园的执着探索。   再次,刘庆邦的文学创作始终坚持着独特的美的追求,即“哪儿美往哪儿走”。当前的市场文化语境并不利于短篇小说的发展,但刘庆邦逆势而上,坚守并丰富着短篇小说这一文体形式的审美特征。独特的美的追求还体现在其语言表述的两极之美上。作家的语言风格和题材选定相辅相成,对于他所向往的天然和谐的理想乡村家园,作者的笔墨表现为温柔的呵护和爱惜,而面对残酷的现实图景,则选用粗粝冷峻的粗线条语言,这种两极化表述风格成为其语言的一大特色。精彩的细节选取和描绘,或使人物性格内涵更生动和丰满,或在其背景勾画上增添无尽的蕴涵和深意。  
其他文献
期刊
泰山不仅风景独特,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它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是中华文化的缩影。泰山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早期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据众多考古资料证明
我市水稻种植面积在20万亩左右,由于水稻单产逐年稳中有升和水稻价格比较高,生产水稻的经济效益明显。并且种植水稻也从全部手工生产向盘育苗和机插机收方向发展,盘育苗机插
信阳地区在河南省的东南部。信阳地区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信蚌片虽属中原官话,但在语音方面与其它中原官话却有许多不同的特点。黄孝片属于江淮官话,湖北和安徽省的黄孝片地
期刊
历史上每一次新技术的产生都会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使用,有的在生产中使用,是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有的在医疗中使用是为了提高我们的医疗水平,如果把新技术运用到教育当中去其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有着特殊的内涵、特点、功能。它不仅用声光掠影的形式为受众搭建了超越现实生活的虚拟世界、提供了梦幻般的感官体验,同时,
自北宋始,词的创作进入了全盛时代。写词的不仅有文人,还有僧人这个本应吃斋念佛、远离红尘的群体。在北宋社会环境和文化心理渐趋内向、佛教得到朝廷支持而大力发展并走向世俗
玉米是我国只要经济作物之一,提高玉米种子的生产产量对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对玉米种子生产中的特异性以及栽培技术进行分析研究,对玉米种子生产技术、生产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