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典型油裂解气藏烃源示踪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ery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盆地海相地层普遍处于高-过成熟热演化阶段,碳酸盐岩储层中天然气干燥系数极大,增加了油气来源判识和成藏过程分析的难度。常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在该区的运用结果有限。本文通过剖析烃源岩和含焦沥青储集岩中油气赋存形态,分别提取出烃源岩和含焦沥青储集岩开放孔隙中可溶沥青Ⅰ和封闭孔隙内可溶沥青Ⅱ,进而对干酪根和焦沥青热解并提取出可溶沥青Ⅲ。运用GC、GC-MS和GC-IRMS等分析技术,查明烃源岩和含焦沥青储集岩基本地球化学特征、三组可溶沥青组分分子标志物特征和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  由干酪根和焦沥青δ13C值、Pr/Ph和C30重排藿烷/藿烷比值,上二叠统龙潭组四个烃源岩形成于相对氧化的沉积环境,母质输入以陆源有机质为主;其余烃源岩和全部储集岩焦沥青均形成于相对还原的沉积环境,富含海相生烃母质。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沥青Ⅲ中低C30重排藿烷相对含量,表明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由游离态藿类化合物转化而来。烃源岩和储集岩三组可溶沥青中沥青Ⅲ25-降藿烷相对高含量最高,说明可溶沥青中该类化合物与生物降解作用无太大关系,而直接来源于烃源岩。基于萜烷和甾烷分布,海相烃源岩和储集岩可溶沥青Ⅲ一般成熟度相对低相当于生油高峰阶段,而沥青Ⅰ和沥青Ⅱ成熟度极高。强烈热作用期间,三环萜烷分布形式由C20<C21<C23,向C20<C21>C23,最后演变为C20>C21>C23。  干酪根和焦沥青δ13C值、分子化合物特征和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及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地质信息显示:(1)川中上震旦统灯影组四段储层古原油和气态烃源自下寒武统和上震旦统烃源岩;(2)黔西北上震旦统灯影组二段古原油源自下震旦统烃源岩;(3)川东北部中石炭统黄龙组储层古原油和气态烃主要源自下志留统烃源岩,而上二叠统长兴组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储层古原油和气态烃主要源自上二叠统和下志留统海相烃源岩。
其他文献
随着找矿主体向深部隐伏矿体的转变,国内外地学研究者提出了多种矿床深部成矿预测的方法,主要是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定性或半定量的找矿模型,从矿床成因入手进行研究,
该文重点研究雪宝顶板状绿柱石,作为对照,对两个分别产于雪宝顶和新疆阿尔泰的柱状绿柱石样品也进行了研究.研究工作中利用电子探针、X射线四圆衍射、红外及拉曼光谱、魔角自
2017年8月4日上午9时18分,徐工高空作业平台批量出口欧洲高端市场交付仪式隆重举行,欧洲客户、徐工进出口公司、徐工消防公司相关领导员工200余名共同见证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
该文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7、8砂组油藏为例,运用油气储层地质学理论和方法技术,学入研究了高含水期三角洲储层地质模型与剩余油分布.
以玉米幼苗为材料,研究盐胁迫下其內源NO含量、NR和NOS活性的变化;NOS专一性抑制剂L-NAME和NR非专一性抑制剂NaN3对玉米幼苗內源NO含量的影响;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观测盐
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地质学、测井学、油藏工程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 以地质学为指导,以现代测井新技术为基础,以油藏工程学为补充,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综合利用地
渤南-四扣洼陷当中两个部分相连的含有丰富油气资源的大型洼陷,位于渤海湾盆地内圈构造当中的沾化凹陷西部.因此受郯庐走滑断裂各时期不同活动性质及规模的控制,其源岩过埋藏
软玉矿床是一种接触交代矿床,由中酸性岩浆岩与镁质碳酸盐岩接触交代而成.软玉矿床的开成温度为300-340℃,是一种碱性的还原环境.该文主要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岫岩软玉、和
正如数集中零、负数、无理数、虚数等每一次新概念的引入都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入一样,维数概念在整数中扩充了分数值标志着人类对复杂的自然现象的描述和认识能力更
该文在系统收集和整理西北地区原始分析资料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理的野外实地采样、分析,剖面观察,总结出全区侏罗系统沉积特征和煤系生烃条件总体面貌,具体剖析了和